2025年8月7日至1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芳野知行——资环学院赴山东烟台农禅谷调研团"5名学生赴山东省烟台市农禅谷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围绕"自然农法与芳香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主题,通过实地考察、产业调研、农事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农禅谷以生态种植、精深加工、文旅融合为特色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既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深刻体会到新时代农业人的坚守与担当。
“土地不会辜负真心。”
这是我在农禅谷调研结束时,最深切的感悟。车窗外的景色从城市的钢筋铁骨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青山与零星的农舍。当车子驶入一片被玫瑰香气笼罩的谷地时,我知道,这次旅程的答案,就藏在这片“芬芳的土壤”里。
农禅谷的故事,始于一本名为《这一生至少要当一次傻瓜》的书。主理人隋美芝和智维俊夫妇深受书中“自然农法”理念的触动,辗转中国台湾、日本、泰国等地学习,最终在烟台的东沟村和恩施的花坪镇,找到了他们的“迦南地”——一片能用自然农法唤醒的土地。
农禅谷小屋
初见农禅谷,只是一座掩映在香草中的小屋,门口挂着七块牌子。智总让我们先看最上方的“农禅”二字:“‘农’是耕耘,‘禅’是心境。我们追求的不是产量,而是人与自然的共生。”
农禅谷的核心,是“自然农法”——不用农药、不施化肥,甚至不刻意除草。
在田间,我们见到了存放十年的酵素桶,散发着淡淡的果香。智总解释,这是用果皮、红糖发酵而成的“天然农药”,既能驱虫,又能肥土。而田间的杂草,也并非无用——它们为蚯蚓、鼠妇等益虫提供栖息地,维持生态平衡;而在香草园里,玫瑰与蔬菜看似杂乱无章地生长,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植物社群”。比如,迷迭香能驱虫,种在瓜果旁可替代农药;而吸引来的昆虫,又为玫瑰传粉。这种“顺其自然”的种植方式,虽耗时耗力,却让土地恢复了生命力。
农禅谷的“致富金钥匙” ——大马士革玫瑰一年只开一次花,但其精油被誉为“液体黄金”。农禅谷与保加利亚合作,引进纯种玫瑰,采用水汽蒸馏法萃取精油。尽管成本高昂,但农禅谷坚持只有纯度够高,才能让国产芳疗产品走向世界; 在恩施,农禅谷建立“扶贫车间”,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保底收购鲜花。短短几年,带动500多名农民就业,户均增收1.8万元。一位农户笑着说:“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种玫瑰,日子像花儿一样香。”
为了创造芬芳经济的新可能,农禅谷一直致力于文旅融合:他们会于每年大马士革玫瑰盛开的时候举办玫瑰节、开设研学课程,让游客体验古法香囊制作。智总说:“乡村振兴不能只靠农业,还要让文化‘活’起来。”
农禅谷一直坚持六个字——等待, 忍耐,原谅,因为在自然农法的路上,失败是常态。
“我们曾颗粒无收,但这也教我们学会了等待、忍耐和原谅。”智总指着田间的杂草说,“土地需要时间恢复,农民也需要信心。”这种“不求速成”的坚持,正是农禅谷成功的密码。
离开时,我带回了一包干玫瑰花瓣。它的香气,让我想起智总的话:“农业是情怀,更是责任。”
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像农禅谷这样的“傻瓜”——甘愿等待土地苏醒,甘愿为农民铺路,甘愿用一株玫瑰,点燃一片希望。
或许,真正的智慧,正是这种“傻”到极致的执着。(通讯员 初晓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