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暑期实践“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苏州队队员前往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旨在深入探寻丝绸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工艺传承,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刚迈入历史馆,那些静静陈列的丝绸文物便攫住了队员们的目光。战国缂丝长绫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细密如星的纹理间,仿佛能看见古人指尖的专注;汉代广袖裙的茱萸暗纹随着视线流转若隐若现,似有暗香从时光深处飘来;明清蟒袍上的金线在光下跳跃,海水江崖纹的磅礴气势,让人瞬间感受到皇家仪仗的威严。当志愿者说起“一寸缂丝一寸金”时,队员们忍不住凑近细看,那“通经断纬”的技法下,每一根丝线都像是时光的刻度,让大家忽然懂了什么叫“匠心”。
图为苏州丝绸博物馆唐代丝绸展品。韩思佳 供图
恰好这时,志愿者指着一匹光泽细腻的绸缎,特意为队员们讲解了章缎工艺:“章缎是极具特色的丝织品种,它的经丝采用生丝,纬丝用熟丝,织造时通过特殊的交织方式,让缎面呈现出细腻温润的光泽,摸起来滑爽挺括。过去章缎常用作高级服饰面料,既美观又耐穿,这背后是对经纬密度的精准把控,每一寸都考验着织工的经验。”队员们感受到它不同于普通绸缎的质感,那平滑表面下仿佛藏着无数经纬交织的密码,是古人在反复实践中摸索出的造物智慧。
图为苏州丝绸博物馆馆蚕桑展区陈列。韩思佳 供图
在蚕桑展区,看着墙上从栽桑到缫丝的插画,队员们突然觉得丝绸的诞生是一场奇妙的轮回。志愿者手中的蚕茧模型虽小,却藏着大大的学问——选茧时的挑剔、煮茧时的火候、缫丝时的力道,哪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队员们轻轻触摸展区里陈列的蚕丝样品,细腻得像流云,很难想象这是蚕宝宝用生命织就的馈赠,原来“天虫”的名字里,藏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
织染坊的复原场景最是让队员们挪不开脚。木质织机上的纹路还留着岁月的磨痕,旁边的染料罐里,仿佛还盛着茜草的红、栀子的黄。志愿者说花楼织机需要两人配合时,队员们盯着那复杂的结构出神,脑海里浮现出古人一上一下配合织造的画面:楼上人提花时的精准,楼下人投梭时的默契,织出的何止是云锦,更是一代代人的智慧传承。那些取自草木矿物的染料,染出的不只是色彩,更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
非遗展厅里的双面异色绣,让队员们实实在在惊艳了一把。同一块底料,正面是雀跃的鸟,反面是含苞的花,针脚密得看不出痕迹。志愿者说这门手艺需要十年以上的功夫才能精通,队员们忽然明白,所谓“非遗”,不只是技艺,更是匠人耐得住寂寞的坚守。站在这些作品前,大家指尖仿佛能触到丝线里的温度,那是一代代人用热爱焐热的时光。
走出博物馆时,阳光正好落在队员们身上,大家心里却像被丝绸裹住般温润。这次实践不只是看了些文物、听了些故事,更像是一场与古人的对话——他们的巧思、他们的坚守、他们与自然共生的智慧,都藏在那些经纬之间。队员们意识到,原来文化的传承从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或许就是多去看一眼、多去懂一点,然后愿意把这份感动说给更多人听。大家表示,往后也想做那个传递温度的人,让丝绸的光泽,照亮更多人的时光。
(通讯员 韩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