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师范大学“闽韵拾光”实践队走进福建博物院,开启“闽地遗珍·文博新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解码文化遗产,赋能公众美育”为核心,用青春视角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为闽地文化传承注入创新活力。
作为福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福建博物院馆藏17万余件文物,涵盖古陶瓷、书画、青铜器等众多品类。“福建古代文明之光”“海上丝绸之路”等常设展览,系统呈现了从昙石山文化到宋元海丝贸易的千年文脉。实践队首先聚焦这些特色展览,队员手持录音笔记录文物细节,在商周青铜器前追溯闽地早期文明印记,在宋元外销瓷展柜旁探寻海上贸易的繁华记忆,沉浸式感受“文物是活着的历史”。
为搭建文化与青年群体的沟通桥梁,实践队创新采用“青年传播青年”模式,结合调研中发现的年轻群体兴趣点,策划了“文物盲盒问答”短视频,以趣味互动解读昙石山陶器的纹饰密码;绘制“闽地文化寻宝”手绘地图,标注展厅内隐藏的文化彩蛋,让参观变成一场互动探秘,这些创意既保留学术严谨性,又贴近新世代认知习惯。
实践期间,团队还参与了博物院志愿者讲解培训,了解了文化传播痛点。“原来博物馆教育可以这么鲜活!”高语欣同学表示,通过与博物院志愿者的交流,团队对“让文物活起来”有了更深理解。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物探秘,更是一场青春与历史的对话。当年轻视角遇上千年文物,当创意表达碰撞传统文化,闽地文明的传承正迎来更生动的可能。实践队表示,将持续完善创意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八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魅力。(福建师范大学 高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