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三下乡 传承历史文化 解码安顺市古村落地名中的民族交融史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来源:六盘水师范学院 地名探险家联盟 任创
8月4日,六盘水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地名探险家联盟”三下乡民族团结实践团奔赴贵州省安顺市云峰屯堡开展为期8天的实践活动,团队围绕古村落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联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调研,为古村落地名文化保护注入青春力量,探寻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密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云峰屯堡门牌坊前合影 陈云燕 摄
  
  云山屯:军事要塞里的地名传说与游客故事
  实践团首站走进云山屯村,村口的石墙斑驳古朴,青石板路蜿蜒伸向深处。队员们在一家由湖南籍老人经营的民宿里,与老板娘攀谈起来。“我来这儿4年了,听村里老人们说,‘云山屯’的名字和旁边的山脱不了关系。”老板娘一边擦拭着桌上的屯堡特色木雕,一边说道,“有的说山顶有座云鹫寺,‘云’字就从这儿来;有的说周围山高,常年云雾绕着,所以叫‘云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云山屯民宿与湖南籍老板娘交流地名由来 朱燕 摄
  在与景区管理人员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云山屯日均接待游客约1600人次,其中60%为外地游客,主要来自北京、天津、江苏等地,广东、川渝地区游客占比约40%。“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大多是冲着避暑来的,但也总爱问这村子的老故事。”
  走访中,一位89岁的汉族老人在自家小卖部门口,向队员们讲述了民族关系的变迁:“以前啊,汉族和苗族不通婚,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自由恋爱,哪家娶了苗族媳妇、嫁了汉族女婿,大家都来道贺,热闹得很。”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笑容,“都是一家人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与村民交谈 任创 摄
  本寨村:军事布局中的地名密码与民族习俗
  次日,队员们来到本寨村,这里的建筑与云山屯一脉相承,主巷道向四周延伸,将一座座四合院、碉楼串联起来,处处透着军事防御的智慧。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看到了刻有《本寨赋》的石碑,其中“此乃吾等安营扎寨之大本营也,名定‘本寨’,繁衍至今”的记载,揭示了地名的由来。
  
  图为《本寨赋》的石碑全文 李秀叶 摄
  “我们这村子,明朝时是大军屯驻的核心区,你看这窗户,都是内宽外窄,里面能看清外面,外面却瞅不见里面,这都是打仗时留下的讲究。”寨中老人指着一处三合院的窗户介绍道。当被问及民族习俗时,他兴致勃勃地说起“抬汪公”活动:“每年正月十八,我们会抬着‘汪公’像巡游,队伍里有古装花车、地戏队,汉族、苗族村民都来帮忙,热闹得很。这习俗打明朝就有了,是咱屯堡人的精神纽带。”
  四知堂门前,指导老师以“四知堂简介”牌匾为依托,结合东汉杨震“暮夜却金”典故,阐释“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所蕴含的慎独、廉洁精神,以及传承至今的家风内涵,为实践团成员讲述其背后的故事。
  竹林村与雷屯村:民族共居的和谐图景
  8月6日,实践团相继探访了竹林村与雷屯村。在竹林村居委会,村支书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我们村291户人家,汉族和苗族混居,苗族占四分之一。平时谁家种的菜吃不完,互相送;谁家有红白喜事,大家一起帮忙,相处十分融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竹林村村民委员会委员交流 张永康 摄
  在雷屯村调研时,村支书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说:“雷屯村规模是云峰八寨中最大的,有801户居民,其中汉族3146人,苗族200余人。村民们以种植茄子、黄瓜、丝瓜为主,虽无统一规划,但经验丰富。”
  
  图为雷屯村村支书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村中情况 张永康 摄
  在对云山屯、本寨村、竹林村与雷屯村深入调研后,实践团踏入章庄村。实践团成员在村里看到,章庄村的金氏宗祠颇具代表性,每年金氏族人会在此举办两次祭祀活动——“春社”和“秋社”。据现场一位金氏族人介绍:“这些祭祀活动不仅传承着我们金氏的家训文化,像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些,还带动了整个云峰的民俗文化发展。”
  在与章庄村村委会工作人员交流时,队员们了解到,近年来村里在文明乡风建设与环境整治方面成效显著。例如,为推动“两清两改两治理”政策落地,村委会充分利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山歌,将政策要点编成歌词。这种创新方式让政策宣传变得生动有趣,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曾经堆满杂物的巷道如今变得整洁通畅,浑浊的塘沟也清水潺潺,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分类垃圾桶。
  
  图为章庄村村委会委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村中情况李秀叶供图
  调研结语:从地名到人心的民族交融印记
  此次调研中,队员们发现,云峰屯堡的古村落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见证了民族交融的深厚底蕴。从地名由来的多元传说,到服饰、语言、习俗的互相影响,再到如今各族群众携手发展的生动场景,处处彰显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画卷。
  “每一块石板、每一个地名,都藏着民族交往的故事。”实践团成员总结道,“我们不仅挖掘了地名文化,更看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这些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通讯员 任创)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