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初心如磐。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结合“青春赓续红色血脉工程”,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奔涌传承。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寻川陕起点·忆烽火征程”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四川通江,以“重走长征路”为主线,开启为期七天的沉浸式红色实践之旅,于历史肌理中解码苏区基因,让青春在烽火记忆中淬火成钢。
出征砺志:思想动员与红色征程启幕 在正式踏上征程前,实践队已完成精心筹备:指导老师刘思瑞组织线上出征动员会,围绕“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宗旨,着重强调出行安全,明确团队分工,细致梳理行程,从探寻红色足迹到访谈红色人物,点燃队员红色使命,激励队员们在追忆红色革命中厚植家国情怀。
7月22日,实践队怀揣热忱从西安出发,奔赴四川通江。当队员们在巴中东站整齐列队、高举队旗合影时,“青春赓续红色血脉”的信念已悄然扎根——此次实践围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探寻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对话退伍老兵、体悟红色文化等研学活动,深化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薪火。
军魂昭誓:红四方面军旧址的精神解码 首站探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与川陕革命根据地军史陈列馆。徐向前元帅青铜雕像巍然矗立,身旁展柜里打满补丁的衣物,与“通江苦,巴山来了徐向前”的民谣交织,无声诉说“布衣元帅”的俭朴本色与军民鱼水深情。红四方面军训词碑上,“智勇坚定、排难创新”的誓言字字千钧,令队员们对红军精神有了具象化感知。军史陈列馆内,广昭战役的战略博弈、黄麻起义的燎原之势,借由史料与故事生动还原,瞬间点燃青年心底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火。
仁心昭史:红区医疗迹忆与英烈精神铸魂 实践队深入红区第一村,解码川陕苏区医疗脉络与战斗记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内,“救死扶伤,医生天职”的标语如惊雷贯耳,陈旧药箱、斑驳医疗器械静静陈列,见证战火纷飞中守护军民健康的执着坚守。队员们借VR体验穿梭时空,以红色皮影戏为窗,沉浸式追溯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初创征程。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与烈士陵园,斑驳枪炮与泛黄史料合力还原浴血奋战场景,守墓人王建刚的讲述,更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长征精神,在青春心田深深扎根。
古镇传薪:毛浴红韵里的老兵精神对话 实践队来到了毛浴红色古镇,青石板路蜿蜒如时光丝带,“根据地百货”“小红军理发店”等老铺错落,恰似老区人民对红色信仰的生动注脚。川陕苏区毛浴革命旧址群前,队员们研读赤江县委斗争史,追溯红四方面军军政会议的热血过往。探访“毛浴镇退役军人之家”时,退役军人陈新明的话语掷地有声——“守着红色土地,就要把红军精神传下去”让革命火种的温度,直抵青年心底最柔软处。
后勤脉动:得汉城村的军民同心史诗回溯 实践队踏入得汉城村,寻访川陕苏区后勤保障中心,回溯“万人大搬迁”的热血史诗,沉浸式体悟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赤诚与军民同心的鱼水深情。从后勤保障的智慧巧思,到苏区群众支前的热血故事,队员们在历史细节中淬炼担当,誓将“依靠群众、不畏艰险”的精神,化作新时代奋进的澎湃动力。
信仰淬火:川陕省委党校旧址的青春足印叩问 收官之日,队员们前往中共川陕省委党校旧址,门楣上“1933”的印记如时光篆刻,回溯八十余年前苏区干部的“淬火熔炉”。“共产党是为穷人找饭吃的政党”等石刻标语,静静见证长征精神“扎根人民”的初心。明德学子以脚步丈量信仰,让旧址里的红色火种,在新时代绽放更炽热的青春光芒。
青春之名:赓续革命薪火传承红色精神 七天征程里,实践队以“行走的思政课”为主线,将散落的红色地标串成精神长卷。从云端砺志时的热血激昂,到军魂解码处的心灵震撼;从仁心铸魂时的热泪动容,到古镇传薪时的暖意涌流;再到后勤溯史中的深沉沉思,直至党校淬火后的信仰升华——每一步足迹都在破译长征精神穿越时空的璀璨密码。
带着这场红色洗礼奔赴前路,明德新青年终将让“不胜不休”的信念深植青春骨血,让川陕烽火的记忆穿透岁月烽烟,在代代传承中永远照亮新时代的奋进之路,以青春之名续写红色基因的时代新篇。
立项单位:艺术与设计学院
图文来源:“寻川陕起点·忆烽火征程”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四川通江暑期社会实践队
图文编辑:李淼 陈可馨
指导老师:刘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