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铜器上的文明密码
展厅的灯光没那么光彩,聚光灯打在玻璃展柜里的青铜器上,旧物上的绿锈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但是在这种灯光的照映下绿光流转显出别样的美感。我站在一件东汉时期的青铜器(东汉错银铜牛灯)面前,手册中恰好映着它的拓片——圆润的牛身雕着神秘的纹路,看着展柜上的文字介绍它的三块结构,看着很简单,但是它们之间的作用可就非常大了。正是这三种简单的构造才铸就这一传世之作。我透过玻璃看着这件展品不禁陷入了思考。
这时我们团队中“历史小学究”小雨发话了:“太绝了,你们看这牛首连着弯管既是烟道又是把手,一举两得。牛体与灯体也相连,牛腹中空,可存水溶烟。圆形带柄灯盘上有可转动的屏板,通体以错金银工艺装饰流云纹等纹饰,这种设计兼顾了实用和观赏性,古人的智慧啊。”
我们不禁对小雨竖起了大拇指,负责拍摄的周同学也附和着点了头,他拿着拍摄的工具,观察的更细致一点,周同学说:“这东汉错银铜牛灯我在网上看到过,说是制作精美,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等不同纹饰为底,再饰以各种珍禽异兽的图案,线条流畅,挥洒自如,乃是上乘之作。”
原来,小周同学为了这次活动也是做足了功课,可见他对这次活动的态度。在我们初期的工作中他老是心不在焉,原来在这里整了个惊喜啊!我越发对这次的活动充满期待了。
二、书卷中的笔墨春秋
书画展厅里飘着淡淡的书卷香气,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猫蝶图》。为什么是这幅画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呢?这就和我们网络上的热梗脱不开关系了,一只圆头圆脑的猫咪,以它独特的“猫爹”气质从某音一路“杀”入大众视野,各种表情包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也层出不穷。现在,我们站在这幅《猫蝶图》前,仔细地阅读了它的背景故事才知它的深意。这副《猫蝶图》是冯超然所著,耄耋本指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寓意长寿,冯超然在创作这幅图的时候想必一定是运用了这个耄耋的谐音,以灵动的笔触将猫和蝶这两种意象跃然于纸上,表达了人们对长寿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看着这幅图画都笑了,旁边的一位孩子指着这副《猫蝶图》笑着说:妈妈这只猫好像我们家的好像啊一样的调皮。看着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周围的游客也笑了起来。小周说不如我们在这里比拼一下各自的知识库吧!我们看看谁知道的最多关于耄耋的诗句,随后吟道:耄耋常称道,儿孙竞克家。我们其他人当时就呆住了,在诗赋积累上我们都比不过他,这一回只能算他胜了。
三、恍若穿越时空的地下民国馆
向前探索着,不一会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格格不入的场景,这里便是民国馆了。昏沉的路灯,洒在青砖铺就的街头上,沿路许多商铺,打着微黄的灯光,照在橱窗的商品上,那些个小玩意看着精致极了。民国馆还有些游客穿着旗袍在里面打卡拍照,隐约间我好像看见了这样一副场景:街道上车水马龙,人们穿着中山装在路口攀谈,歌剧院传来女人的歌声,街道上的小贩吆喝着。我们这一趟不虚此行。
快点过来,小李向我们招着手,我们跑过去看见他正对着铜塑像摆着搞怪的姿势,我们忍俊不禁都掏出手机记录下这出糗的一刻。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自然是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恋恋不舍的在里面又待了半个钟头才决定离开民国馆,临走时回头撇了一眼这座热闹的民国街,心里想着不知下次再来是什么时候了。
归途:墨香与时光的回响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把飞檐的影子拉得很长。我们每个人的手册上也密密麻麻的记满了自己的感想,相机里留存着青铜器的纹路、书画的线条、民国馆的青砖。我忽然懂了“墨香理语”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墨香,是纸上的文字,是笔下的传承;理语,是文物里的智慧,是时光的真理。
临行前吗,我们小组的成员决定来一张大合照来纪念我们的旅程,由小高同学在路上找了一个热心的青年为我们来拍这个合照,为我们这次的三下乡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在这次博物馆之旅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所谓传承,不过是古人的智慧,后人受用便珍视它,用心去守护,代代相承也就有了传承。作为小队队长我宣布:我们这支墨香理语宣讲团此次实践活动圆满成功。
作者:姜嘉琪 拍摄:高梓博 学校:滁州学院 团队名称:墨香理语宣讲团 实践地点: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