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追寻红色足迹,赓续胶东精神”实践小队赴山东烟台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1 阅读: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烟台市调研队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资环学院“追寻烟台红色足迹,赓续传承革命精神”实践小队于8.1奔赴山东烟台,以烟台山为核心,勘访东炮台遗址、胶东特委旧址等16处遗迹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英雄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在历史印记中汲取奋进力量。
  烟台山:缅怀英烈,筑牢信仰根基

  实践首站,小队踏入烟台山纪念馆。馆内,风格各异的近代领事馆建筑,静静诉说着1861年烟台被迫开埠的屈辱过往。走进烟台开埠陈列馆,这里曾是美国领事馆官邸旧址,200余件珍贵的历史实物与图片,再现了鸦片战争至1945年间烟台的社会变迁。残存的东海关界石,无言地见证着烟台被列强觊觎、被迫开埠的开端。烟台开埠后,外国列强纷至沓来,在烟台设立邮政电报机构,使烟台成为山东首个设立邮政的城市;中国第一家葡萄酒厂、最早的制钟厂也在此诞生。
  随后,小队前往东炮台遗址。踏入旧时的东炮台指挥所,墙垣依山体而建,房舍经修葺后成为展厅,办公场所、官兵寝舍、弹药库房的旧日功能仍有迹可循。登上炮台,李鸿章从德国定制的克虏伯大炮映入眼帘,每门重达45吨,炮管长12米,可360度旋转,炮口升降45度,后膛进弹、拉线发射,射程达万米,“世界海岸炮王”的威名彰显着当年海防的先进与威严。炮位为地坑式,下方石砌墙体坚固,炮位间有通道相连,耳室用于囤放弹药,尽显修建者的精心考量。
  在胶东特委旧址相关的纪念馆内,珍藏着一份珍贵的《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封面标注“秘密”,蜡版油印在毛边纸上,共1万余字。这是1936年中共胶东临时特委书记理琪,写给处于革命低潮中的胶东各级党组织和同志的。作为胶东党组织的第一份正式文件,它对思想、组织、政治建设和武装斗争起到关键指导作用,助力当地革命力量恢复发展。1935年“一一・四”暴动幸存队员组成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也曾深入学习此文件指导斗争实践。
  实践小队成员穿梭在这些遗迹与展馆间,心情愈发沉重。陈旧的大炮、泛黄的信件、斑驳的界石,无一不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从被迫开埠的屈辱,到革命先辈们奋起抗争,这里的每一处展品都是历史的注脚,让我深刻体会到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小队成员感慨道。先辈们在困境中坚守信仰、奋勇抗争的精神,深深触动着队员们,激励着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

  烟台城市展示中心:回看现在,感悟科技力量
  下一站,我们去到了烟台城市展示中心。踏入这里的瞬间,我们就被裹挟着海风与历史尘埃的气流包裹。序厅中央的巨型LED穹顶正循环播放着烟台港的晨光——货轮鸣笛破开薄雾,朝阳为百年灯塔镀上金边,画面里的浪花似乎能溅湿鞋尖,让人错觉正站在芝罘岛的礁石上迎接新一天的潮汐。之后又沿着“时光长廊”缓步前行,脚下的玻璃地面下是按比例复刻的1861年烟台开埠地图,指尖划过墙面的电子屏,19世纪的洋行旧址便会在现代街景中显影重叠。在“工业记忆”展区,一台修复完好的老式缫丝机仍在匀速运转,蚕丝缠绕的轨迹与隔壁屏幕上现代海洋工程的钢构焊接火花形成奇妙呼应,让人想起这座城市从“丝绸码头”到“海洋重工基地”的蜕变。夕阳透过落地窗洒在“智慧城市”展区的交互沙盘上,那些代表交通流量的流动光点与窗外真实的烟台湾轮廓渐渐重合,这里展示的不仅是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更是每个参观者正参与书写的未来。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烟台革命文化,团队成员们还走访采集了烟台人民口述的烟台革命史,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深入了解不同年龄层次对烟台革命文化的认识。在走访过程中,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和当地居民热情地向成员们讲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让大家深受感动和教育。

  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团队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了烟台的红色历史和胶东精神。每位队员在思想上受到了洗礼,在能力上得到了提升,深刻地认识到了红色文化的价值,不仅为烟台的红色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社会、了解历史、锻炼自我的良好平台。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传承红色文化的行列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文案:王嘉悦
照片:陈一嘉 王在宇 唐业凯 赵若涵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