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线影裁春:南信大“丝语江南”小队苏绣文化探寻记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南信大“丝语江南”小队
  为了让青年一代深入了解苏绣这一江南文化瑰宝,感受其中蕴含的匠心与智慧,让千年苏绣在时代浪潮中依然绽放温润而坚韧的光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丝语江南”小队于七月开启了这场苏绣文化探寻之旅,在丝线的流光里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在古今的碰撞中思考苏绣的当代新生。
  
  丝缕待绣:整装赴初心
  
  7月16日的午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丝语江南”小队的行前会议召开。围绕苏绣这一核心,从最初的模糊构想逐渐凝聚成清晰的方向:既要走进古朴绣庄与非遗工作室,也要走上街头收集公众对苏绣的认知与期待,更要尝试以文创设计与新媒体传播为桥。会议结束后,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每一项琐碎的准备,都像绣布上的打底针脚,细密而扎实,为这场即将启程的文化之旅筑牢根基。
 
  绣市寻踪:传统遇商潮
  
  7月17日,苏州石路国际商城的绣娘丝绸店内,玻璃展柜里的苏绣作品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与店员攀谈间,队员们渐渐摸清了苏绣的“市场脉络”:熟客多是懂行的文化爱好者和寻觅伴手礼的游客,年轻消费者正成新势力。随后,队员们化身“一日店员”,为顾客讲解绣品背后的针法故事。递出绣帕时指尖的温度,让传统技艺的传承多了份青春的暖意。
  
  绣藏岁月:博物馆的时光绣卷
  
  7月18日,苏州丝绸博物馆像一本摊开的立体苏绣史书,朱红廊柱映着玻璃展柜里的时光碎片。讲解员带队员们走进千年前的丝绣世界,转过展厅拐角,现代丝绸高定时装骤然映入眼帘,让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在针脚间奇妙相拥。随后,队员们与来参观的小观众围坐交谈。孩子们指着绣品里的蝴蝶叽叽喳喳:“能不能让蝴蝶绣在风筝上?”这些天马行空的童真奇思,展现出传统绣艺与童趣创意结合的设计灵感。
  
  镇湖绣影:指尖传承课
  
  7月19日的镇湖镇,阳光被水汽滤得格外温柔。队员们有幸邀请到苏绣非遗传承人吴昊僖老师讲解苏绣知识,吴老师领着大家走过作坊,一条从蚕丝采购到市场流通的完整产业链清晰铺展。最让人雀跃的是体验环节——队员们捏着比发丝还细的蚕丝,屏息凝神学着劈丝、穿针引线。这一刻才真正读懂,“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从来不是诗意的夸张,那每一根丝线里都藏着分量,是耐心,是专注,更是代代相传的匠人筋骨。
  
  问卷为媒:聆听时代绣声
  
  7月20日的山塘街,队员们一边捧着纸质问卷穿梭在人群中,一边点开手机后台查看线上问卷的实时数据,纸页上的字迹与屏幕里的统计图表,共同串联起千年技艺与当代心声。每份答案都像一块拼图,慢慢勾勒出苏绣在公众心中的模样。原来传统从未走远,它正藏在每个人的期待里,等着被重新看见。
  
  拾光织绣:把感动缝进分享
  
  7月21日,实践步入尾声,队员们围坐桌前整理行囊,也梳理着一路收获。大家分工将素材编织成“绣品”而最让人期待的,是为社区孩子准备的宣讲——队员们仔细挑选最生动的片段,期待当童真目光撞上苏绣故事时,能像丝线穿过布面,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让千年技艺在稚嫩的心田里,也能扎下传承的细针。
  
  绣梦江南:给孩子的非遗课
  
  7月22日,社区活动中心的长桌铺上素色棉布,瞬间成了热闹的临时绣坊。PPT屏幕上滚动着苏绣纹样,引得孩子们围拢过来,叽叽喳喳讨论作一团。
  
  午后的总结会灯光柔和,桌上的材料袋、问卷统计、活动照片,密密匝匝记录着收获。或许能用AI算法生成更灵动的纹样,让AR技术还原针法的立体轨迹。讨论声里,科技与传统正悄悄编织新的针脚,期待为千年苏绣绣出更鲜活的未来。
  这场苏绣之旅在七月的尾声轻轻落针,却不是故事的终结。“丝语江南”小队收起行囊时,带走的不仅是满箱素材,更有对传承的深层思考,他们讨论着用AI模拟针法轨迹,计划着为苏绣纹样建立数字库,想让古老技艺在元宇宙里也能绽放光彩。
  
  这些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正像绣娘手中的细密针脚,一针扎进现实的绸缎。不必急着看成品,因为每一次琢磨、每一次尝试,都是在为苏绣的未来添色。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