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理学子三下乡:走进三江布央侗寨 探寻侗族采茶制茶的文化奥秘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南理学子“三下乡”实践队
  
  2025年,7月7日,南理学子“三下乡”实践队走进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仙人山,在云雾缭绕的茶园间,与当地侗族茶农一同感受采茶制茶的传统工艺,揭开藏在一片茶叶里的侗族文化记忆。
  指尖上的传承:茶园里的采茶智慧
  布央景区的茶园镶嵌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坡上,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去,侗族茶农杨姐已带着实践队员们走进茶园。“采茶要掐‘一芽一叶’,手指得像蜻蜓点水,不能伤了茶树的嫩芽。”杨姐一边示范,一边用带着侗语口音的普通话讲解。她的指尖在茶树间灵活穿梭,掐、提、放的动作一气呵成,篓子里很快积起一层翠绿的嫩芽。
  队员们学着阿姐的样子尝试,却总因用力过猛捏碎了茶叶。“这采茶看着简单,实则藏着侗家人对自然的敬畏。”杨姐说,侗族祖辈传下的规矩,采茶不能贪多,要给茶树留足生长的空间,这种“取之有度”的理念,早已融入茶农的日常。阳光下,茶园里的侗族歌谣随风传来,茶农们一边采茶一边对唱,歌声与茶叶的清香交织,成了山间最动人的旋律。
  图为杨姐教青音向党·启明心向志愿实践团成员采茶工程。陈成寿 供图
  古法里的匠心:制茶工序中的文化坚守
  采回的鲜叶要立刻进入制茶环节。在布央的传统制茶工坊里,木质茶灶、竹制晾匾、铁制茶锅整齐排列,散发着岁月的气息。屋内,黝黑的铁锅架在柴火灶上,竹制的揉捻匾、晾晒架泛着温润的光泽,都是传了几代人的老物件。“杀青是第一关,火要‘活’,手要‘快’。”杨姐挽起袖子,将鲜叶倒入烧至200℃的铁锅中,用手快速翻炒,茶叶在高温中发出细微的“滋滋”声,清香瞬间弥漫满屋。
  杀青后的茶叶要趁热揉捻。阿姐教队员们“顺时针转,用力匀”,掌心贴着茶叶反复揉搓,直到叶片卷成条索,茶汁微微渗出。“这一步是让茶香‘醒’过来。”阿姐说,侗家制茶从不用机器,揉捻的力度、晾晒的时长、烘干的火候,全凭手感和经验。烘干时用当地的松柴慢烤,松木的香气悄悄钻进茶叶里,“机器做的茶是‘熟’的,手工茶是‘活’的,有我们侗家人的体温。”
  图为青音向党·启明心向志愿实践团成员向阿姐学习杀青制茶工艺。陈成寿 供图
  茶叶里的乡愁:侗茶文化的活态延续
  在与茶农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们发现,茶叶早已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布央侗寨的侗族人家,家家户户有茶园,待客必敬茶,婚嫁聘礼中少不了茶籽,就连节庆时的“打油茶”,也以本地茶叶为核心。“我们种茶、制茶,不只是为了谋生,更是在守着祖宗留下的根。”杨姐的话,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一片茶叶,承载的是侗族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是代代相传的生活哲学。
  图为为青音向党·启明心向志愿实践团成员在布央侗寨的合影。陈成寿 供图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不仅记录下采茶制茶的工艺流程,更用镜头捕捉了茶农们的笑容与歌谣。“这些传统工艺不该被遗忘,我们希望通过调研,让更多人了解侗族茶叶里的文化故事。”实践队队长说。
  云雾渐散,布央侗寨的茶园在夕阳下泛着绿光。这片土地上,采茶的歌谣还在传唱,制茶的铁锅仍在发烫,侗族的文化奥秘,正随着茶叶的清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通讯员 黄娟)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