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增强实践团成员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青年学子在行走中感悟奋斗价值,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紧密相连,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辽沈炬光,红心铸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在辽宁师范大学宋志鹏老师的指导下,由张启悦同学带队,于2025年7月19日至7月21日深入沈阳市劳动模范纪念馆、中国工业博物院、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及工人新村三社区四地,通过参观展览、与社区人员交流、参与社区活动等形式,近距离感受劳模精神、工业精神与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线上,将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传递给更多青年群体,从而激励更多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观奋斗印记,悟敬业初心。实践团将沈阳市劳动模范纪念馆作为首站开展实践。步入馆内,铜制浮雕墙上生动再现的各时期生产劳动场景、112位劳模的先进事迹及相关展品,瞬间将成员们带回那些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大家深切感受着劳模们在平凡岗位上铸就的不凡业绩,与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崇高精神产生强烈共鸣。从东北新纪录运动创造者赵国有、新中国首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到“大国工匠”方文墨等新时代劳模,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清晰勾勒出劳模精神的传承脉络与时代发展,让成员们对这种精神的内涵有了更为具体而深刻的认知。
缅英烈忠魂,承报国担当。第二站实践团成员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成员怀着肃穆崇敬之心迈入馆内,泛黄的战地照片定格着志愿军出征时的豪迈身姿,锈迹斑斑的枪械炮弹镌刻着浴血奋战的艰辛印记,带着补丁的军装与字迹斑驳的战地日记,将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鲜活铺展。参观途中,讲解员深情讲述英雄事迹,让成员们深切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赤诚与担当。烈士遗骸回收仪式的展示画面里,交接时的庄重敬礼、护航战机的庄严身姿、安葬时的静默场景,都让成员们屏息凝神,深刻感受到国家对英烈的尊崇与缅怀,更真切懂得今日的和平安宁,是无数先烈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厚重馈赠。
溯工业脉络,汲拼搏力量。第三站实践团成员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探寻中国工业发展脉络。成员们驻足于一件件饱经岁月的展品前,透过冰冷的机器仿佛看到先辈们在艰苦中拼搏的身影。那些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工业印记,让大家心中涌起对前辈的崇敬,更从工人阶级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融基层实践,传劳模薪火。为深化对劳模精神的理解,最后一站成员们走进工人新村三社区,与小区点长鲁旭娜深入交流。鲁旭娜详细介绍了铁西区的工业文化和劳模故事,讲解社区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指引的治理模式,以及融入“善”文化的理念,还带大家了解“善治之路”和“幸福敲门”行动的实施情况。成员们结合参观见闻,向社区工作人员请教如何传承劳模精神,并提出可通过开展宣传服务、策划文化活动、参与社区环境美化等为社区添力。此次活动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劳模文化已融入社区每个角落,深刻理解到劳模精神是流淌在实践中的鲜活力量。为深入总结与延伸此次社会实践成果,以实际行动推动劳模精神落地生根,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以责任感和使命感书写青春担当。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精心组织了线上线下宣讲活动。线上,依托各类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实践过程中挖掘的劳模事迹、感悟的劳模精神,以及团队在服务社会中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行动,让更多人跨越时空感受劳动的价值与奉献的意义;线下,通过互动分享,结合实践中的鲜活案例深入解读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向劳模看齐、向先进学习的热情。
此次实践,实践团成员们通过走进沈阳市劳动模范纪念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中国工业博物馆、工人新村三社区及线上线下宣讲,从多个维度深入领略了劳模精神的魅力,感受了革命先辈的伟大情怀,更明晰了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未来,实践团成员们将把此次实践所学所感化作前行的动力,将劳模精神铭记于心,落实于行。他们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努力锤炼过硬本领,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让劳模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