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与“泥”相遇,好幸运 ——武汉学院学子赴宜昌开展非遗彩陶传承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6 阅读:
    来源:武汉学院
 与“泥”相遇,好幸运
  ——武汉学院学子赴宜昌开展非遗彩陶传承实践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非遗技艺传承,8月4日,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西陵青衿·荆楚传艺团”前往宜昌市西陵区非遗馆暨创客中心彩陶坊,在第五代非遗传承人侯美玲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彩陶制作实践与文化调研活动,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的融合路径。
  宜昌彩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八千年前的城背溪文化晚期。作为长江中游地区传统工艺的代表,现代宜昌彩陶融合本地陶土资源与传统技艺,形成釉色晶莹、线条流畅的艺术风格,2020年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此次三下乡活动聚焦非遗传承的“年轻化”与“生活化”,旨在通过高校学子实践,推动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结合。
  在西陵区非遗馆暨创客中心彩陶坊内,成员们首先参观了彩陶展品,包括原宜昌彩陶厂藏品与当代创新作品。这里陈列的展品造型古朴,色彩绚丽。桌面上还摆放着手艺人们制作的一些实验品,伴着侯老师的讲解,成员们上手触摸感受宜昌彩陶独特的“粗糙”,用眼观赏独特釉料与陶土的神奇反应。此外,彩陶坊内的凳子上和地上还摆放着之前来上体验课的学生的作品,这些作品融入流行文化元素,有的造型独特,充满创意,有的则乖巧可爱。侯美玲老师介绍,她一般出题目,不做具体设限,让学生自由创作。
  工作室的陈列架上摆放的饰品都加入了彩陶元素,如胸针、耳环、项链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胸针是融合“彩陶+缠花”两种非遗技艺而成的。江豚、凉虾、萝卜饺子这类地方特色也与彩陶相结合,被制成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不仅如此,彩陶还能进行个性化定制,每个人都可以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彩陶用品,比如杯子、碗等,并且可以署上自己的名字,成为自己的专有物。宜昌彩陶正向更具创新性、实用性的领域发展着,不断突破着。
  侯老师介绍,彩陶制作需经历揉泥、塑形、晾干、上釉四步,“陶土需保持湿润,裂纹可用吸水海绵修复,这是宜昌彩陶‘厚重’土质的特性决定的”。参观结束后,侯老师带领成员们开始制作彩陶。老师展示了两种让泥土成型的方法,一种是把泥土揉圆,再用手改变圆形成为其他形状;另一种是先做底座,再逐步增添泥土塑造形状。
  当学生们沉浸在随心所欲的彩陶创作中时,侯老师抓住时机,进一步为大家科普宜昌彩陶背后的奥秘:“从长江中游一路到咱们宜昌这个地段,泥土资源格外丰富,而且咱们这儿的土质地厚重,这可是大自然赋予宜昌彩陶的独特优势。”在整个制作过程里,侯老师始终陪伴在侧,及时为大家答疑解惑。从下午两点一直到六点,时光就在成员们认真的彩陶制作中悄然溜走,一件件饱含着青春创意与热情的彩陶作品也逐渐“浮出水面”。由于陶土需要先晾干才能上色,成员们在8月6日再次来到工作室为彩陶上色。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实践,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青春对话。成员们通过抟土成器,触摸千年文明的温度,将自身的创意与古老的彩陶技艺相融,让传统工艺在青春的巧思里焕发新的生机。他们带着对非遗的敬畏与热爱,把在实践中收获的感悟转化为传播的力量,让更多人知晓彩陶背后的文化密码,以青年之姿为这份跨越千年的传承注入鲜活动能。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