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山脉的苍翠怀抱中,一项始于秦汉、兴于明清的古老技艺,正以蓬勃的生命力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汉中考察时特别指出:“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这一重要指示为藤编产业的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7月28日,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探寻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正创新之道。
经纬千年:从生活技艺到国家非遗
步入展示区,时间仿佛在经纬交错的藤条间放缓了脚步。一件件藤编器物静默陈列:古朴的收纳筐浸润着岁月包浆,雅致的座椅流淌着实用美学,精巧的灯罩切割出几何光影。“每件作品都是‘经纬之间见天地’的微观世界。”讲解员介绍道。
这项扎根秦巴山区两千余年的技艺,2021年荣登国家级非遗名录。传承人陈良顺向队员们阐释:“藤编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祖先‘道法自然’生存哲学的载体。”从生产背篓到生活提篮,这项技艺早已深深融入汉中人日常生活。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员们讲解藤编工艺 供图 李家昊
产业振兴:小藤条编织大民生
面对非遗“博物馆化”困境,陈良顺团队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陈良顺告诉实践队成员们,2015至2025年间,汉中藤编企业从2家增至20家,年产值从3700万元跃升至5亿元,带动就业人数从2100人扩展至5000人,农户年均收入从6000元提升至26800元。
“真正的传承是让它回到生活。”陈良顺强调。在水井村,队员们看到藤编用具仍在使用,实现了从“遗产”到“生活”的回归。目前仅良顺公司就带动近千名农户参与,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让非遗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图为讲解员带领实践队员们参观藤编作品 供图 李家昊
守正创新: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
展厅内,GUCCI联名设计让传统藤纹与现代廓形碰撞出惊艳火花,泡泡玛特定制作品更让队员们惊叹“非遗还能这么潮!”创新驱动产业能级跃升。良顺公司电商销售占比已达40%,抖音直播间里,年轻主播正让老手艺“圈粉”无数。“非遗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陈良顺说。
图为藤编与世界知名品牌联名设计 供图 李家昊
生态智慧:可持续发展的非遗启示
“藤编教会我们‘尊重材料’。”陈良顺的演示让队员们看到秦巴山民的生存智慧。在机械化时代,匠人们仍坚持二十余道古法工序,将“工匠精神”编入每道经纬。更可贵的是其生态价值:原料可再生、生产近零污染、成品可自然降解。“这堪称可持续设计的典范。”队员们感慨。这种“物尽其用”的生态哲学,为当代发展提供了珍贵启示。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良顺座谈交流。 供图 李家昊
薪火相传: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守正,是守住藤条里的文脉;创新,是让文脉在当代呼吸。”陈良顺的话被队员们反复记诵。汉中藤编证明: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能够相互滋养。当古老技艺转化为产业动能,当农户用编织支撑家庭希望,非遗便成为连接文化自信与民生发展的金色纽带。“这次实践颠覆了我对非遗的认知。”队员付子裕说,“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遗产’,而是扎根乡土、服务当代的活态文明。”
离开展馆时,秦巴山风裹挟着藤香拂面而来。这场“寻脉”之旅,让学子们在经纬交错间触摸到文化根脉的跃动,见证了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的生生不息。汉中藤编的故事,正是中国非遗传承的生动缩影——以匠心守护文明初心,用创新激活文化基因,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织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