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陕南大地,清风徐来,廉韵悠长。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陕西省汉中市,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寻廉之旅”。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基层廉洁建设的深度,以目光捕捉清廉文化生长的温度,在这片充满古韵与红色基因的土地上,探寻廉洁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实践力量。
从鹿龄社区的制度深耕,到西乡广场的全民互动;从五丰家风馆的家训传承,到南郑大地的红色回响,再到竹编技艺里的匠心守廉,实践团队跨越城乡,串联起汉中廉洁建设的生动图景。“清廉”二字,也从抽象的理念,化作了可触可感的现实,让同学们对廉洁建设的认知,从书本理论走向了现实深处。
廉在基层:制度为基,民心为尺 “基层廉洁不是抽象口号。”它体现在政务公开的每一个细节,融入干部与群众的每一次互动中。
清晨的鹿龄社区,政务公开栏前总有居民驻足。低保评定材料、困难救助支出等信息,全部“晒”在阳光下,接受群众监督。居民代表会议上,大家热议讨论,让“程序正义”成为守护公平的基石。郭书记一句“廉洁上出问题,群众就不会信任我们”,直白地道出了基层治理的核心。制度的刚性约束与干部的躬身践行,共同筑起了“为民服务”的信任长城。
此外,廉政文艺展的鲜活作品、红色基地的沉浸式教育,让廉洁从“干部必修课”变成了社区共有的精神底色。在这里,“社区用心服务、居民积极参与”,实现了双向奔赴,基层廉洁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
廉入街巷:普法同行,全民共育 西乡县的广场上,廉洁与法治的种子在盛夏悄然发芽。实践团队发放的104份问卷,满载着群众对“清廉西乡”的热切期盼。“办事走正规流程,不托关系找后门”,这样朴实的话语,正逐渐成为居民日常处世的准则。
团队巧妙地将《民法典》与廉洁理念相结合,把“不当得利须返还”解读为“不贪不占是底线”,用“诚实信用原则”阐释“信守承诺是本分”。法律条文化作守护廉洁的“看得见的手”,让廉洁理念深入人心。当居民们为“公共区域不乱占”的集体意识点头称赞时,大家明白:廉洁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每个人参与的“大合唱”,只有全民共育,才能让廉洁之花绚烂绽放。
廉浸家风:家训铸魂,古今相照
青砖黛瓦的五丰家风馆里,“德勤孝义传家宝”的楹联熠熠生辉。杜婧家庭“坚守原则、清廉传家”的故事,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社会清风。南郑家风馆的习语长廊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嘱托,将“家”与“国”紧密相连。
董必武为六毛钱公车费写检讨的较真,彭德怀“十条家法”里的严慈相济,这些红色家风跨越时空,成为党员干部的“清醒剂”。正如展馆中所言“家风廉则政风清”,当“清廉”成为代代相传的家训,当“守矩”化作融入血脉的习惯,家庭便成为了廉洁建设最坚实的土壤,滋养着廉洁文化生根发芽。
廉溯初心:红史为镜,精神永恒 “红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过去的廉洁传统与当下的廉洁建设一脉相承,唯有守住“权力为公”的底线,才能让初心在时代变迁中始终闪耀。
何挺颖烈士故居里,打满补丁的旧衣物、分毫不差的收支账册,诉说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初心。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党员八项纪律》里“公私分明,严禁贪污”的铁律,与徐向前元帅穿了30年的毛背心,共同诠释着“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深刻内涵。这些穿越烽火的廉洁印记,是历史的注脚,更是照进当下的“警示灯”,提醒着每一位后来者,权力姓“公”,初心为“民”。
廉承匠心:竹韵守节,薪火相传 廉洁,不仅靠制度约束,还能通过技艺、习俗等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承,这种“润物无声”的传承,往往更具生命力。
非遗竹编的经纬之间,藏着朴素的廉洁哲学。选材时坚守“无瑕疵”的底线,破篾时秉持“粗细均匀”的公正,编织时恪守“紧密牢固”的实在。老手艺人那句“挣钱是其次,手上离不得这篾丝”,是“不贪快、不贪利、只贪好”的生动写照。竹之“有节”象征人之“守节”,廉洁在匠心传承中生生不息。
从社区的制度墙到广场的宣讲台,从家风馆的老故事到烈士故居的旧物件,再到竹篾间的慢时光,这场实践之旅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廉洁,不是高悬的标语,而是写在制度里的规范、融在文化里的自觉、刻在骨子里的坚守。
陕南的清风,拂过青年学子的心田,“以廉立身、以廉传家、以廉报国”的信念悄然生根。未来,这份初心将化作前行的力量,让清廉之风在更多土地上绽放出最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