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炎帝神农开天辟地,编钟古乐余韵悠长

    发布时间:2025-08-05 阅读:
    来源:郑州大学“传承文化,赓续薪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2025年7月31日,郑州大学“传承文化,赓续薪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来到湖北随州炎帝故里景区,开展为期一天的文化寻根活动。
炎帝神农遗址李三元摄
首先是神龙故里的中心位置——神龙大殿。殿内供奉的炎帝神农圣像采用花岗岩精雕而成,高4.26米,呼应炎帝农历4月26日生辰。圣像为坐姿,面容刚毅慈祥,身躯强健,一手捧稻谷、一手握灵芝,寓意“幸福和健康”,彰显始祖开创农耕与医药的功绩。站在神农像下时,团队里的呼吸声都轻了几分。指尖触到冰凉的大理石,却像触到了七千年前的温度——那稻穗纹路里藏着的,是课本上"教民耕种"四个字突然活过来的重量。
圣像背后的木质屏风,正面雕刻着炎帝传说,如炎帝带领部落开垦荒地、播种五谷等;背面刻其八大功绩,包括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等。
大殿内墙裙布置了展现神农功绩的石材浮雕壁画,以写实的手法、生动的画面,通过精雕细刻,充分体现炎帝在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丰功伟绩,如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合榭而居、安居乐业等。这时壁画前的讨论渐渐热烈起来。"你看他尝百草时的眼神,"有人指着浮雕。不知是谁起头,大家对着神农八大功绩的石刻数起了"当代对应":智能灌溉对应耒耜,中药指纹图谱对应百草经,手机支付对应日中为市……越数,越觉得那些古老的字迹在发烫。
神农大殿内的神农像李三元摄
大殿正前方是自曾侯乙墓挖掘出来的编钟(仿制品,供人们近距离感受古乐),是一种凝固在青铜里的文明密码。曾侯乙编钟以“一钟双音”的绝技,在两千多年前便构建起完整的十二半音体系,音域跨越五个八度,足以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当木槌敲击钟体,那清越洪亮的声响里,藏着先秦乐师对声律的极致追求。编钟的形制与铭文是社会秩序的镜像。钟架上高低错落的钟体,对应着“乐与政通”的礼乐制度,每一枚钟的纹饰、铭文,都在诉说着王侯的征伐、邦交与信仰。曾侯乙编钟上的3755字铭文,不仅是乐律专著,更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乐理交流,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结构与文化融合的珍贵文献。当有人拿着木槌敲出第一声清越,有人下意识屏住了呼吸。"原来那些在历史课上背过的"礼乐文明",真能化作震颤耳膜的声波。
编钟李三元摄
景区里那些散落的刻着炎帝八大功绩的石头,像藏在时光里的密码。它们不挤在显眼的大殿中,反倒嵌在林间小径的转角、溪畔石阶的侧面,甚至是草丛半掩的坡地上。有人在古柏树下发现“制耒耜”的石刻;有人顺着叮咚泉水找到“治麻为布”的浮雕,麻线的纹路在水光里轻轻晃动;而“日中为市”的石板恰好在休憩的石凳旁,仿佛先民的吆喝声还绕着石墩打转。团队成员都像寻宝者,举着手机拍下发掘的“新发现”,又忍不住沿着石刻的指引往更深处走。
八大功绩石之三李三元摄
这些散落在山水间的功绩石,从不是冰冷的展示牌。它们像一个个勾子,勾着人去追问:除了这八大功绩,神农的故事里还有多少被时光藏起来的细节?于是有人开始查资料,说他还教民饲养家畜;有人留意到当地老人的讲述,说他曾为部落寻过水源……寻找的过程里,那些石刻不再是终点,反倒成了起点——让每个人都成了文明的“考古者”,在脚步与目光的丈量中,让神农的功绩从石板上走下来,在心里长出新的模样。
编钟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