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坚定不移地树立并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7月9日至15日,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绿韵丹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团在商洛市范围内的丹江沿岸,开展以“保护丹江水源”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水质监测、环保宣讲、走访调研等形式,在实践中书写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篇章。
7月9日早上9.00点,实践团第一小组的成员们就已经整装待发。我们沿丹江干流从二龙山水库至金丝峡镇,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在十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点位采集水样。我们在实验室对每个采样点的水体分别进行pH值、浊度、电导率的检测,并将数据与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比对分析。经过连续多日的检测分析,团队发现所有水样的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但部分支流由于夏季雨水的影响,个别指标存在波动。
实践团成员身着统一志愿服,深入乡村街巷,开启生态知识传播之旅。在乡间小道,成员们与村民围站交流,手持精心制作的生态宣传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丹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丹江生态对乡村水土保持、农业灌溉的作用,到守护生态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远景,成员们耐心阐释,引导村民认识到生态保护与自身生活质量、乡村未来发展的紧密关联。遇到年纪较大、视力不佳的村民,成员们便“化书为话”,将宣传内容转化为唠家常式的讲解,让生态理念真正走进村民心里。
实践过程中,团队积极与当地村委会、生态保护部门沟通协作。在村委会议室,成员们分享实践发现,与基层工作者探讨乡村生态保护的难点与突破口;跟随生态保护人员巡查丹江沿岸,学习一线护水经验。双方还围绕生态宣传长效机制、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等展开交流,凝聚校地合力,为丹江流域乡村生态建设出谋划策,力求让青春智慧融入乡村生态发展蓝图,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7天的丹江水源保护实践,让实践团的成员们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式成长。从实验室的理论准备到田间地头的实地行动,从发放问卷的耐心交流到水质检测的严谨操作,队员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着丹江两岸的每一寸土地,在守护水资源的实践中,写下了属于青年学子的成长答卷。这段实践经历既是对专业知识的检验与拓展,更是一次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锤炼,为未来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实践是商洛学院深化实践育人的生动缩影,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用专业本领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担当。未来,学院将持续引导青年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