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淮河两岸,稻浪翻滚,榴花渐红。2025年7月7日至11日,安徽财经大学“智绘青禾”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怀远县七个农业基地,用五天时间探寻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密码。团队以“数实共生·智耕怀远”为课题,旨在探寻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密码,助力解决当地农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难题,为推动怀远县数字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技术落地:在困境中生长的希望 天兆石榴基地5000亩连片种植区里,阳光下的石榴果泛着红润光泽,技术负责人正用指尖轻触果实,检查生长情况。“去年零下8度的冻害让我们损失惨重,但今年有了新办法。”他指着田间新安装的小型气象监测站介绍道,这些设备能实时捕捉温度变化,提前预警极端天气,为石榴树撑起“数字保护伞”。虽然物联网虫情监测系统仍在优化中,但AI虫情识别技术已显现威力——去年提前三天预警蚜虫灾害,不仅减少了30%的农药使用,更让石榴品质提升了一个等级。
县农技中心的主任指着APP上的监测点介绍:“虽然60%的小农户面临成本压力,但我们正通过政府补贴+集体分担的方式,让监测点覆盖率逐月提升。”面对硬件灵敏度、数据采集率、操作门槛等现实问题,中心已联合高校开展“数字农技员”培训,让年过六旬的老农也能玩转智能手机APP,让冰冷的设备真正服务于火热的生产。
图为实践队队员记录座谈会内容。卢青辰 供图
创新实践:科技与农情的深度融合 龙亢农场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数字农业的生动实践。在水肥一体机操作台前,刘首席拿起复合肥轻松倒入搅拌池,“过去凭经验撒肥,现在玉米要氮、西瓜要钾,机器能精准调配,每亩地化肥用量减少20%,产量却提高了15%。”他点开手机APP演示远程灌溉,“深夜水稻需要补水,躺在床上就能一键启动,既省人工又保墒情。”
太阳能供电的微型气象站矗立田埂,实时记录着地表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这些“接地气”的监测数据,让天气预报更贴合农田实际。“过去靠天吃饭,现在看数据种田,心里踏实多了。”农场职工的话语道出了科技带来的安全感。
图为农技专家为队员们介绍薄膜在生产中的应用。卢青辰 供图
耕龙合作社的立体无土栽培大棚内,嫩绿的生菜长势喜人。技术员介绍:“这种种植模式产量是传统种植的3倍,水资源利用率提高80%。”虽然设备投入成本较高,但合作社通过“抱团发展+政策扶持”的方式,让小农户也能共享科技红利。“设备三年就能回本,长期看效益明显,我们正逐步扩大规模。”合作社负责人的规划中,科技赋能的蓝图日益清晰。
图为成员与技术员交流滴灌技术。卢青辰 供图
在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吊瓶滴灌的番茄、太空南瓜、立体菜架等“高科技”作物吸引着目光。技术员掀开椰糠栽培槽解释:“虽然基质成本较高,但通过技术改良和批量采购,成本已下降40%。”园区工作人员坦言:“我们既展示前沿技术,更推广简易薄膜棚等实用模式,让不同规模的农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路径。”
龙亢农场5000亩连片西瓜田的景象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刘首席带着大家穿行在瓜田埂上:“合作社把散户土地集中托管,实现了无人机打药、智能灌溉、冷链直供一体化,亩收益突破万元。”土地集中的规模效应,让数字技术有了用武之地;而数字技术的精准应用,又让规模经营的效益最大化,这种良性循环正是破局的关键。
破局之道:从实践中提炼的智慧方案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小农户成本压力大、设备操作门槛高、土地零散不利于数字技术应用等问题,实践团队结合调研成果,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建议例如推广土地托管、合作社经营等模式,破解土地零散化难题,为数字技术的应用创造规模条件;开展“数字新农人”培训计划,让技术操作更简单易懂,解决农户操作难题等等,这些建议既有对现实困境的回应,更有对未来发展的规划。
五天的密集调研转瞬即逝,从石榴园的虫情监测到农场的智能灌溉,从农技中心的数据监测APP到合作社的无土栽培,怀远县的数字农业实践虽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探索与突破。在这里,科技与土地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传统农业正加速向智慧农业转型。从数字农业的光与影中,我们看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看到科技赋能三农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