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烟火:夜市里的文化“摆渡人”
7月25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品牌出海工作室调研团队在敦煌沙洲夜市的烟火气中,遇见了一群文化的“摆渡人”。他们或精研古艺,或创意新生,将千年的敦煌瑰宝融入方寸文创,让历史在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团队成员深入探访,倾听他们的故事与洞见。
张兆武:古艺新生,刀笔刻敦煌
在夜市的人潮中,我们遇见了錾刻工艺传承人张兆武。他介绍,錾刻工艺源远流长,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属于线雕,古称“线脚”,依靠锤敲錾凿,线条一气呵成。如今,经他改良工具,作品愈发精细,呈现出“落刀有缝,落笔一样”的独特韵味。张兆武说:“守住老祖宗的根,在载体与技法上求新求变,才能更契合当代人的审美。”他以敦煌九色鹿、佛手等为灵感源泉,选用特殊材质,让作品得以永恒流传,不仅开设研学课程系统传播技艺,更乐于在夜市现场播撒兴趣的种子。
团队成员采访张兆武
一位随家人游玩的小姑娘被他的技艺深深吸引,张兆武便欣然手把手指导,让她亲身体验线雕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在他看来包罗万象的敦煌文化历经1600年沉淀,涵盖农耕科技、纺织等丰富内容。文创是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桥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结合,更换载体,以刀代笔在金属板上创作,既能保留文化精髓,又能赋予作品永恒性和独特视觉美感,让敦煌文化在新时代以更易亲近的方式薪火相传。
张兆武进行指导
陆艳玲:文化转译,文创连古今
曾为导游的陆艳玲,对敦煌文化的热情始终如一。其摊位的文创产品多由本地批发商自主研发,灵感源于洞窟壁画,经色彩调和、图案拼接等现代设计改良,更贴近当下审美。她强调:“有文化内涵的文创才更受欢迎。”
团队成员采访陆艳玲
敦煌文化底蕴深厚,历经十余朝代更迭,壁画等文化遗产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文创正是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文化融入产品,让人们在购买与使用中感受其魅力。她认为文创产品既要创新形式适应市场,更要坚守文化根脉,用深厚的文化内涵打动人心,满足精神需求,实现文化与市场的完美融合。同时,优质的服务能更好地传递文化温度,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敦煌文化及其文创产品。
陆艳玲为游客介绍文创
丁荃:与古对话,矿物绘丹青
专注于敦煌壁画创作的丁荃,技法近似工笔,对颜料尤为考究,多取自敦煌附近嘉峪关山的青金石、天然赭石等矿物。他的创作既有融入个人理解的临摹,也有如57窟美人菩萨般的再现复原。部分作品追求“旧画如旧”的原壁质感,部分则力求呈现复原的华彩。丁荃乐于向游客讲解壁画历史、颜料奥秘,甚至亲自采集矿物原料。
团队成员采访丁荃
他说:“绘画像是隔着时空和古人一起玩耍了一遍。” 敦煌文化博大精深,莫高窟壁画拥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其色彩体系受当地日照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高级灰调。文创是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途径,将壁画元素融入创作,转化为可观赏、可购买的作品,能让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丁荃介绍绘画创作
马德邦:匠心守护,让壁画行走
拥有14年莫高窟研究院工作经历的马德邦,是专业壁画临摹师。过去他在宣纸上绘制的飞天价值不菲。如今,为贴近市场,他在其他载体上的同类作品价格更为亲民,但始终坚持一比一纯手绘。手绘画作质感非凡,创作过程也倍加艰辛。
团队成员采访马德邦
他的初心质朴而坚定:“广义来说,就是为了宣传敦煌的壁画艺术。”敦煌壁画内涵丰富,远不止宗教元素,更融入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生活图景和人文历史。文创是让敦煌文化“行走”的关键载体。通过将壁画元素转化为文创产品,原本固守于石窟墙壁的艺术得以“移动”起来,走向世界。他举例说,像他们临摹制作的可移动石窟,既能有效展览宣传,又能减少游客进入真实洞窟,起到保护作用,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敦煌文化。他认为,敦煌文创在全国已属佼佼者,高端大气,设计理念超前,能吸引大众购买,传播效果显著。过去作品多销往日本,如今随着国人文化素养提升和对敦煌认知加深,加之文化旅游兴起,越来越多人主动探寻壁画文化的魅力。
马德邦正在绘画
荷兰夫妇:异域视角,惊艳中国风
这对来自荷兰的外国夫妻,此次是首次来中国。二人盛赞:“the Chinese culture here and dunhuang is very good. It's very impressive for Holland。”他们认为敦煌很美,沙洲夜市的氛围非常好,这里的一切都很有趣,看到的文创产品都很漂亮,虽然不清楚典型的敦煌文化元素是什么,但这些产品和此次旅行让两人更想了解中国文化和敦煌文化。
团队成员采访荷兰夫妇并合影留念
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文稿作者:刘玲宏、陈椿、马婷、谢天泓、姚璐、李昕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