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鹭萌芽漳州队三下乡支教:青春身影点亮乡村课堂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8-03 阅读:
    来源:杨泽炜 高文丽 游乐欣

7月21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知行天下协会下辖的鹭萌芽志愿者队漳州队奔赴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华丰镇下坂村,开启为期21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历史、地理、生物、安全教育等学科设计日常课程,让乡村孩子拓宽知识视野。

在生物课堂上,动植物知识从来不是课本里静止的插图,而是孩子们每天擦肩而过的“老熟人”。孩子们跟着支教队员郭献中辨认玉米的须是雌花、顶端的穗是雄花,连路边常见的狗尾草,也成了讲解单子叶植物叶脉平行特征的绝佳标本,孩子们摸着叶片上清晰的纹路说:“原来天天踩的草里藏着这么多学问。”动物知识的传授则充满了乡土气息。当课本上的名词变成了生活中的日常,动植物的生命故事便不再遥远。这些生长在乡土间的生物课,让孩子们懂得,每一株草、每一只虫都是自然的精灵,而认识它们,便是认识世界的开始。


图为支教队员为孩子们讲解动植物。游乐欣 供图

在历史课堂上,支教队员杨泽炜围绕“古人的衣食住行”主题,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展开一幅古代生活画卷。讲到“衣”时,向孩子们展示了手绘的汉服、唐装等服饰图,让孩子们试着模仿古人宽袍大袖的走路姿态,在笑声中了解“布衣”“丝绸”的区别。聊到“食”,则从“古人有没有米饭吃”切入,通过图片讲解“五谷”的由来,还通过“猜食材”小游戏,加深对古代饮食的认识。说到“住”,小老师画出了茅屋、瓦房、宫殿的简易示意图,通过视频演示“榫卯结构”的奇妙。谈及“行”,则从“古人没汽车怎么出门”展开,介绍马车、轿子、船只等交通工具,还邀请孩子们分组扮演“马夫”“船夫”,模拟古代出行场景,直观感受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在互动体验中,孩子们跟随队员揭开古人生活的神秘面纱。


图为支教队员通过课堂互动让孩子们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游乐欣 供图

地理课堂上,支教队员林思怡以“身边的地理”为切入点,用直观有趣的方式带孩子们探索地理的奥秘。从“我们住的村子在地图上哪里”说起,她引导孩子们认识方位和比例尺。聊到“天气与季节”,她让孩子们认识中国主要的气候分布及南北季节差异,并让他们动手绘制每周天气表,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对天气和季节的变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课堂最后,她组织“我的家乡寻宝”活动,让孩子们在地图上找出家乡的河流、树林,分享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孩子们积极互动,在课堂上盯着地球仪转动的眼神、绘制天气表时的专注藏着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图为支教队员给孩子们演示洋流变化图。郭献中 供图

乡村支教中,安全教育是重要环节。支教队员高文丽结合乡村环境特点,设计了交通、消防、食品等贴合实际的课程,全方位守护孩子们的安全。交通安全课上,老师带孩子们观察村口马路,讲解农用车辆盲区风险,强调过马路“一停、二看、三通过”;针对结伴骑车上学现象,明确不逆行、不载人、不打闹等规则。消防安全聚焦乡村常见隐患,演示火灾中弯腰逃生、拨打119的方法,还强调灶台周边防火措施及秋收后秸秆堆放的安全距离,让孩子既会自我保护,也能成为家庭“安全小卫士”。食品安全课贴近生活,教孩子们分辨过期食品、认识路边小摊隐患、不随意采摘野果,还强调剩菜彻底加热等细节,从源头规避风险。这些课程虽形式朴素,却以实用内容为孩子们筑起隐形铠甲,守护他们在安全环境中茁壮成长。


图为支教队员结合图文讲解安全科普知识。郭献中 供图

支教老师用脚步丈量着乡村教育的短板,用真心填补着安全意识的空白,他们播下的种子,终将在孩子们心中长成守护生命的森林,让每一份童真都能在安全的阳光下,朝着更辽阔的未来肆意生长。而这份跨越山海的守护,也正成为乡村振兴中最温暖的底色,让教育的光照耀山海。

通讯员:杨泽炜 高文丽 游乐欣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