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探寻革命精神密码,2025年7月1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淮海印记・千年精神共铸行”实践团,奔赴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历史遗迹中穿梭,从珍贵史料里挖掘,让淮海战役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前期筹备:厚植红色底蕴,奔赴历史之约
出发前,实践团成员深知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关键一役,其蕴含的团结、奉献、牺牲精神,是滋养青年成长的宝贵财富。为让实践更具深度,成员们提前“充电”:查阅《淮海战役史》等资料,观看《大决战・淮海战役》纪录片,系统梳理战役脉络;借助VR技术“云游”纪念馆,标记“支前民工”展厅、“十人桥”模型等重点;还组织线上研讨会,探讨红色精神与当代青年使命的融合路径。同时,团队自主设计制作宣传海报、折页,备齐拍摄设备,为这场历史探寻之旅,筑牢基础。
馆内实践:触摸历史温度,感悟精神力量
踏入淮海战役纪念馆,实践团成员瞬间被厚重的历史氛围包围。在“淮海战役经过要图”展板前,大家驻足凝视。红色箭头勾勒的作战路线,串联起一个个关键战场,成员们循着箭头,仿佛能看见当年解放军奋勇穿插、围歼敌军的激烈画面。“看,这里是碾庄圩战斗,这里是双堆集战场……”有人轻声讲解,有人认真记录,在地图的经纬里,战役的战略智慧与战士们的无畏勇气,缓缓流淌进大家心里。

图为淮海战役经过要图 郑思晴摄
走到“中共中央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大捷电”展板,成员们逐字研读电文。“庆贺你们继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伟大胜利之后,又取得了第二阶段的伟大胜利……”字里行间,中央对战役成果的肯定、对前线将士的赞誉,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战役的重大意义。旁边的“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战绩统计表”,冰冷数字背后,是无数战士的热血付出。“46699人生俘、59447人毙伤……”成员们默默计算,震撼于人民解放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更对“一切为了胜利”的奉献精神,有了深刻体悟。

图为中共中央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大捷电 郑思晴摄
纪念馆内,实践团还化身“红色讲解员”,为游客讲述战役故事。面对参观者,成员们用生动语言,重现支前民工“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鱼水深情,讲述“十人桥”勇士们不惧严寒、以身架桥的壮烈。讲解中,有游客红了眼眶,有孩子认真聆听,这份精神传递,让红色火种,在更多人心中扎根。
纪念碑前:凝聚青春誓言,传承红色使命
离开展厅,实践团来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前。巍峨塔身,镌刻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大字,在蓝天白云下,庄严肃穆。成员们整齐列队,面向纪念碑,举起写有“淮海印记・千年精神共铸行”的横幅,定格下与历史对话的瞬间。

图为实践团来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郑思晴摄
这一刻,塔下的青春身影,与历史的厚重交融。成员们深知,纪念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传承的坐标。实践团成员代表发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精神的胜利。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接过红色接力棒,把团结协作、不怕牺牲的精神,融入学习生活,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奋斗中闪光!”誓言声声,回荡在纪念碑前,更烙印在每个成员心间。
返程后,实践团召开总结会。成员们分享感悟,有人说:“看到支前民工的故事,才懂‘人民就是江山’的分量”;有人感慨:“战役中的战略智慧,对我们学习、解决问题,很有启发”。此次“三下乡”,团队不仅挖掘了淮海战役的精神内涵,更让红色基因,在青年群体中“活”起来、“传”下去。
淮海战役的硝烟虽已散去,但精神的力量,跨越时空,照亮当下。淮北师范大学“淮海印记・千年精神共铸行”实践团,以青春之姿,回溯历史、传承精神,让红色火种,在新时代绽放更亮光芒。未来,这群青年也将带着这份精神滋养,在逐梦路上,续写青春担当,让淮海战役的红色精神,在时代浪潮中,永续传承、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