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30日,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执犁耕文脉,踏野赋乡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将实践目光投向濒临消逝的农耕记忆。奔赴江苏各地乡村,开展为期20天的农耕文化寻根行动。通过访谈老农、建档农具、采录故事、视频拍摄等形式,形成26套农具图解、7则民间故事、一份民间访谈口述史料、一条乡村风情展示视等,让濒危的农耕记忆在青春实践中焕发生机。
在筹备阶段的组会上,指导老师谢燕红全程参与,耐心解答疑问,细致安排工作;团队成员各尽其才,群策群力,形成了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理想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图:6月23日,实践团队在人文学院进行实践前期研讨会)
乡村寻根绝非纸上谈兵,而是将双脚扎进泥土,深入田畴,亲历农事。七月流火,团队成员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王庄村等地,主动帮助农民进行劳作,使用传统劳作工具铁锹、锄头进行除草、松土等工作,以最淳朴的方式回归田园,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联结当代青年与农耕文明的精神纽带。
(图:7月12日,团队成员在田野进行农事活动)
文化传播创新组成员在江苏省南通市农村进行采风,记录了阡陌无垠、水乡秀丽、精耕细作、风俗习惯、人情之美等乡村画面,这些流动的影像,不仅是记录一个民族对“根”的坚守,更是在为乡村振兴注入一份看得见的底气——因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风光、每一份劳作、每一缕温情,都是现代化乡村最鲜明的绿色模样。
(图:7月13日,团队成员在南通乡村采风视频录制画面)
农耕文化调研组成员首先对当地经验丰富的老农民进行深度访谈,广泛收集口述史料,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传统耕作的智慧,更坚定了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决心。随后,团队成员对传统劳作农具进行了整理收录和影像保存的工作,旨在守护这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智慧。
(图1:石磨) (图2:扁担)
在本次暑期实践的田野调查环节,农耕文化调研组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耕文化故事采集工作,收录口述史料。通过登门造访和耐心倾听,团队成功收集并记录了数则承载地方历史记忆和农民智慧的民间故事。其中包括吕四地名源流传说、海子牛寻水拓荒、如东农民改良盐碱地等。散落在乡野的故事,是对富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脉络的生动再现,更是深刻反映了世代乡民在日复一日的耕耘播种时所凝结的智慧与乡土情怀,为后续深入推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信仰指引。
(图:7月11日,实践成员与农民进行关于农耕文化故事的交流)
此次“执犁耕文脉,踏野赋乡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挖掘整理了家乡农耕技艺、民俗及故事,为防止乡土文化流失、传承中华农耕文化根基有着建设性的作用,在未来团队成员将为大学生搭建服务家乡平台,深化情感联结,使其成为城乡文化传承与乡村建设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