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7月23日,东北林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渠水润乡,'砼'赴太行"实践团深入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山区,开展交通基础设施专项调研。随后实践团走进红旗渠纪念馆,通过系统参观与深度感悟,探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内核,为后续助力太行山区乡村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先锋队,以专业为笔、以青春为墨,在太行山间书写着新时代"土木人"的振兴答卷。
民情走访:丈量乡土的温度
队员们踏着晨露出发,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开启"铁脚板"调研。每到一户,都耐心与村民攀谈,认真记录大家对乡村交通现状的看法——从日常出行的不便到农产品运输的难题,从道路维护的困惑到对未来的期盼。同时,队员们还细致讲解相关政策,和村民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思路,让大家对乡村振兴中交通建设的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土地课堂:触摸振兴的脉动
在林州农田的翻耕现场,队员们卷起裤腿体验"泥土里的学问"。铁锹与土地碰撞的声响中,老农手把手传授"看天识土"的农耕智慧:如何通过土壤颜色判断含水量,怎样依据地势规划田间道路。当手掌磨出红痕时,青春真切触摸到了“土地生金”的重量。
参观学习:感受精神的力量
第二天,小队成员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学习,在纪念馆内,成员们系统了解红旗渠工程从艰难立项到全面竣工的全过程。展柜中陈列的修渠者攀崖凿石时使用的铁锤、钢钎,墙上悬挂的泛黄老照片,以及"青年洞""凌空除险"等场景复原,将队员们带回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当看到"一锤一钎一双手,劈开太行穿山来"的实景展示时,队员们纷纷感慨道:"这些布满裂痕的工具,分明是先辈们用血肉之躯刻下的精神图腾。"
"红旗渠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小队队员们在参观后纷纷表示。作为土木工程和交通相关专业的青年学子,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当年3万名林县儿女在极端艰苦条件下,靠简陋工具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工程,这种坚韧与担当正是当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品质。队员们一致承诺,将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后续调研实践,聚焦太行山区道路修缮、水资源利用等现实需求,用专业知识破解发展难题。
青春誓言:浇筑时代的丰碑
"当年林县人民用十载光阴凿穿太行山,今天我们要用专业知识架起振兴桥!"小队成员纷纷在太行山村服务中心前立下誓言。这群平均年龄21岁的学子,已将调研中发现的路基沉降隐患、排水系统缺陷等问题纳入研究课题,持续跟踪太行山区交通动脉的"健康状况"。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小队成员触摸到历史的铿锵脉动、人工天河的壮美奇迹,更感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炽热传承。
太行巍巍,渠水汤汤。当实践团种下的"振兴林"在山风中摇曳时,队员们深知:乡村振兴不是短暂的烟火,而是需要代代传承的星火。东林土木人正以"逢山开路"的闯劲、"抓铁有痕"的韧劲,在太行山上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印记。
(通讯员: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