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农大“三下乡”团队走进宣城广德:以竹代塑助生态,青春践行绿色梦
7月30日至8月1日,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竹聚同心,绿色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宣城广德开展暑期实践活动,聚焦“以竹代塑”主题,围绕竹产业替代塑料制品的可行性,开展实地调研。团队深入当地林业局、加工企业、竹林基地和乡村社区,通过产业调研、技术推广和环保宣传助力竹资源生态价值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政校共商竹业路,产研同绘绿塑图
团队赴广德林业发展中心开展专题座谈会,就当地竹产业发展现状、“以竹代塑”政策落实及未来规划进行深入交流。座谈会上,林业改革发展科胡忠主任和姚文秀主任系统介绍了广德竹资源分布、产业规模及政府扶持政策,重点讲述了广德竹产业近两年受经济影响,第一、二产业遇到了技术、资金和人才方面的挑战,转型困难,整体变化小,但第三产业总体发展良好,广德旅游业发展迅速,知名度相较之前有所提高。团队成员从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产业链完善等角度,为当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团队结合调研数据,创造性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方案,建议通过高校技术嫁接、拓宽竹制品应用场景,助力传统产业升级。通过与政府部门的直接对话,团队更加明确了产学研协同推动“以竹代塑”的着力点。团队指导老师表示,此次座谈会梳理出多条发展建议,为后续调研报告的形成以及政校的合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团队与广德林业发展中心开展专题座谈会。杨春雨 供图
寻访竹扇非遗技艺,记录百年匠作春秋
团队前往广德东亭乡,开展竹产业非遗传承与绿色发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竹编工坊、竹乡画廊与零碳绿色生活馆,探寻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态的完美融合。团队成员在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实践,在高峰唐氏竹编合作社与明德竹扇研究基地,团队对话省级非遗传承人,当被问道“在你看来传承竹工艺最大的难点是什么”的时候,他表示,这是一种现实的挑战,竹制品利润薄,想靠这门手艺养家不容易,许多老师傅的孩子都不愿意接手。明德扇业经营者现场展示的竹编艺术品,生动演绎着从自然资源到文化产品的蜕变历程。通过走访明德竹扇研究基地和零碳生活馆,团队发现竹编产品设计单一、市场狭窄是核心痛点。团队成员提出:"将非遗技艺与环保理念结合,开发文创产品,或许能打开年轻消费群体。"这一建议得到工坊负责人响应,双方初步探讨了校企合作设计竹制环保餐具的可行性。此次调研,团队重点考察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创新转化,认识到设计理念的革新与新一代匠人的培养,正成为推动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团队还前往了竹乡画廊和零碳绿色生活馆,在那里,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竹制产品格外引人注目,团队指导老师表示,竹编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低碳生活的解决方案!
团队寻访竹扇非遗技艺。杨春雨,田智慧 供图
两路并进探竹业,广德调研谋新篇
团队分赴卢村乡、森泰集团及四合乡广德市竹产业协会开展专题调研。在卢村乡,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笋山省级森林公园,重点调研了竹资源培育及林票发放模式,并与笋山村再军合作社的村民、村干部进行深入交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一线意见,发现村民对竹资源变现需求迫切。再军合作社农户王大叔反馈:“希望有专家指导竹林复合经营。”另一队调研组走访了泰森集团,聚焦“以竹代塑”建材研发情况,探讨如何推动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企业技术主管坦言:“竹材改性技术瓶颈制约出口。”团队成员现场记录问题,计划回校后联动实验室攻关。在四合乡竹产业协会,包装车间负责人向团队展示了竹制编篮样品,同时,调研组详细了解了“以竹代塑”包装产品从毛竹下山、毛竹冲压成条再到竹篮成型的完整产业链条,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未来,团队将结合调研成果,进一步助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团队实地调研竹编产业链。余俊新 供图
团队在广德林业发展中心合影。杨春雨 供图
随着调研行程的结束,团队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片翠波荡漾的竹乡。此次深入广德,团队不仅亲眼见证了传统竹编非遗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创新活力,更深刻体悟了竹林作为“绿色银行”的巨大生态价值,以及竹产业在推动“以竹代塑”、践行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巨大潜力。展望未来,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竹聚同心”团队将持续关注并投身竹产业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助力竹材应用研发与工艺升级,推动“以竹代塑”理念的广泛实践。团队坚信,这片生机勃勃的竹林,将在科技赋能与匠心传承下,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磅礴的力量。扎根大地,学以致用,安农人将继续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绿色发展的践行者!(通讯员 徐晶晶 张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