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淮北师范大学:十五天“薪火”接力 照亮乡村孩子成长路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实践团队员陆智莹
          薪火廿一续,童声四季扬。​
          为积极响应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公平,7月12日,淮北师范大学薪火支教社的12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宿州市砀山县葛集镇毛雷庄小学,开展为期15天的暑期义务支教活动,为当地孩子们带去音乐、美工、科普、体育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实践团旨在弥补乡村教育资源短板,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多彩二课堂:点亮孩子们的兴趣之灯

         在这 15 天的支教活动中,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开设了音乐、美工、体育、舞蹈、科普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展视野、培养兴趣。
         “《虫儿飞》会不会?”“会!”清脆应答里,音乐课的旋律漫过窗沿。在了解孩子们不太记得歌词后,志愿者将歌词抄写在黑板上,带领孩子们逐句歌唱;手工课上,扭扭棒在指尖绽放成花时的欢呼里,志愿者顺势传递“热爱生活”的道理;科普课上对海洋生物的好奇追问、舞蹈课上跃动的身影……这些生动的课堂场景,早已超越了知识传授的范畴。它们像一颗颗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对艺术的感知、对科学的向往、对运动的热爱,让乡村孩子的暑期不再单调,更以“第二课堂”的丰富性,填补了乡村教育在素质培养上的缺口,让教育公平的光芒照进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每一个孩子展露的笑容,都是对“教育赋能成长”最生动的诠释。

图为志愿者教孩子们唱《虫儿飞》 通讯员摄

家访调研: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为了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志愿者们围绕 “农村孩子家校共联” 主题,利用课余时间到孩子们家中进行走访调研。
        “孩子天天盼着去学校呢”,家长的笑里藏着认可,更道出了支教活动对乡村家庭的意义——它不仅让孩子们在假期有了好去处,更让家长看到了社会对乡村教育的关注。这场从校园到家园的延伸,打破了教育仅停留在课堂的局限,构建起“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的雏形,为乡村教育生态的优化写下温暖注脚。家长那句“希望今后依旧有类似的活动”,既是肯定,更是对持续推进乡村教育帮扶的期盼。

图为志愿者们到孩子家中进行采访 通讯员摄

活动汇演,展现支教成果与孩子们的风采

        7月27日,支教活动接近尾声,一场精彩的成果汇演在毛雷庄小学上演。这既是对15天支教成果的展示,更是给孩子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
        汇演现场,孩子们身着整齐服装,自信登台。合唱、舞蹈、朗诵、手工展示等节目精彩纷呈。“我希望所有的小孩都能穿上干净的衣裳”,朗诵节目中,孩子们用纯洁的声音道出内心的希望;舞蹈表演里,孩子们随音乐整齐跃动,活力满满;而将《少年说》朗诵与传统武术相结合的节目,更是充满创新与浓厚的家国情怀,成为全场亮点。汇演最后,志愿者们共同上台合唱《一路生花》,寓意着对孩子们“前途坦荡,一路生花”的美好期许。

图为活动汇演集体合影 通讯员摄

        作为一支有着近二十年公益支教历史的团队,淮北师范大学薪火义务支教社自2004年4月成立以来,足迹已遍布新疆、内蒙古、贵州、宁夏、甘肃等地的乡村学校。累计开展支教活动3500余次,参与大学生上万名,授课达7万余课时,受益农家孩子近3万名,为众多农家孩子带去了知识与欢乐。此次毛雷庄小学之行,正是这支“薪火”队伍传承使命的又一见证。
 
         15天的时光转瞬即逝,但志愿者们留下的爱与知识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更多乡村角落。相信这份“薪火”将持续传递,吸引更多人投身乡村教育振兴,让乡村孩子的未来充满更多可能。
三下乡推荐
  • 草木藏珍,青春传薪
  • 2025年7月14日至7月18日,厦门医学院“汇志百草”实践队在鲍红娟、陈兰妹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前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虎邱镇仙景村
  • 2025-08-0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