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扬州,古运河波光粼粼,流淌着千年的历史回响。“琼花缘”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团队怀揣着对琼花文化的探究热情,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这座立体的运河文明史书里,开启了一场琼花与运河交织的文化寻踪之旅。
一踏入博物馆,团队成员便被序厅中央的巨型动态沙盘吸引。沙盘复原了隋唐至明清时期扬州运河水系的变迁,而在标注“蜀冈”“平山堂”等地名的区域,闪烁着代表琼花的白色光点。讲解员介绍:“沙盘通过光影技术还原了历史上琼花在扬州的分布,这些区域恰好沿运河而兴,可见运河的滋养为琼花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来自地理专业的团队成员立刻拿出地图对照,在笔记本上标注出琼花生长带与运河水系的关联。
在“运河商贸”展厅,一件明代“琼花纹漕运木箱”成为焦点。木箱边角处雕刻的琼花图案虽历经岁月侵蚀,仍能看出花瓣的细腻纹路。“这是当时扬州运往京城的特产包装箱,琼花纹是品质的象征,就像现在的品牌标识。”讲解员的话让成员们恍然大悟,来自历史专业的李同学补充道:“史料记载,明代扬州琼花相关特产通过运河漕运至各地,这件文物正是最好的佐证。”大家围在展柜前仔细拍摄,记录下琼花在商贸中的文化符号意义。
转过展廊,“诗画运河”展区的一组清代书画作品让文学专业的成员们驻足。其中《琼花观运河泛舟图》描绘了文人沿运河游览琼花观的场景,画中岸边琼花怒放,船上文人举杯赋诗,题跋中“运河载梦寻琼蕊”的诗句清晰可见。团队指导老师解释:“运河不仅运输货物,更承载着文化交流,无数文人因运河而来,留下咏琼花的诗篇,让琼花文化得以传播。”成员们轻声诵读着画上的诗句,感受着文字中流淌的琼花与运河之美。
在互动体验区,团队成员们体验了“数字重现——琼花漕运”项目。通过触屏操作,成员们模拟了清代琼花制品从扬州码头装船、沿运河航行至苏州、杭州的全过程,系统还会提示不同水域的运输注意事项,如“途经长江需加固包装防潮湿”等。来自物流专业的王同学操作后说:“没想到古代运输琼花制品有这么多讲究,运河航线的选择直接影响了琼花文化的传播范围。”
非遗展示区里,扬州刺绣传承人正在现场制作“琼花运河图”绣品。只见丝线在绣布上穿梭,运河的波光与琼花的洁白相互映衬,栩栩如生。传承人告诉团队:“传统刺绣中,琼花与运河是固定搭配题材,老艺人说这叫‘水养琼花,花映运河’。”成员们饶有兴致地尝试刺绣基础针法,亲身感受非遗技艺中琼花与运河的文化融合。
博物馆的“时光长廊”通过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隋炀帝沿运河下扬州赏琼花的传说场景。光影中,运河上龙舟浩荡,两岸琼花如雪,解说声响起:“虽传说未必属实,但足以说明琼花与运河在人们心中的紧密联系。”来自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张同学感慨:“传说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让琼花与运河的故事更具感染力。”
闭馆前,团队在文创店发现了许多巧思满满的产品:运河形状的琼花书签、印有古诗的琼花香包、融合运河波浪纹与琼花瓣的U盘等。大家挑选文创时,还与店员交流起琼花文创的市场反响,为后续“琼花文化传播”课题收集数据。
离开博物馆时,团队成员们站在运河边,望着往来的船只。团队队长说:“今天的探访让我们明白,琼花是运河滋养的文化精灵,运河是琼花传播的纽带,这种相互成就的羁绊,正是扬州文化的鲜活注脚。”带着新的认知,“琼花缘”团队继续着他们的三下乡之旅,让琼花文化的探索之路越走越宽。

(图为7月2日“琼花缘”团队在大运河博物馆前摄。)

(图为7月2日“琼花缘”团队在大运河博物馆前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