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三下乡“青力青为,浙里共富”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浙江临海市白水洋镇,深入当地知名豆腐工厂及农贸市场,开启了一场关于传统豆制品产业的深度调研。深度了解工坊里的古法技艺,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发现细节,在实践中触摸到了非遗文化与现代产业碰撞的火花。
7月31日清晨,白水洋镇笼罩在薄雾之中,实践队一行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当地久负盛名的豆腐工厂。刚踏入厂区,一股浓郁的豆香便扑面而来,与车间里机器运转的轻微声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产图景。车间主任袁文鸣师傅早已等候在门口,这位有着三十多年豆制品加工经验的老匠人,用带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
沿着参观通道前行,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与传统工艺展区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古法工艺区,队员们看到了保存完好的青石磨盘,磨盘边缘的凹槽里还残留着岁月打磨的痕迹。“以前没有机器,磨豆浆全靠人力,一户人家要三四个人轮流推磨,天亮就得起身,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袁师傅一边演示传统磨豆手法,一边感慨如今的技术变革。
在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浸泡好的大豆经过清洗、研磨、煮浆、点卤、压制等工序,最终变成一块块白嫩的豆腐。袁师傅指着车间仪器,详细的给队员们介绍了整个生产加工流程。其中,袁师傅重点提到了黄豆的剥皮机。“原来的是又重又大的石磨,人工费时又费力,经过我们多次研究和开发,现在我们用机器来推,重量和转速都是严格控制的。”现代科技的进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碰撞,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新的生机。
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工厂不仅是生产基地,还是当地豆制品非遗传承基地。每年寒暑假,这里都会举办“小小豆腐匠”体验活动,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袁师傅说:“年轻人愿意来学,老手艺就有生命力。”这句话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承的核心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代代人对品质的坚守。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豆腐原料黄豆介绍图。刘梦涵供图
随后在单独一对一的问题环节,何宜霖同学提问到:“在豆腐生产过程中,您觉得是效率重要还是质量重要?”袁师傅回答:“那当然是质量重要,效率可以卖力,实在不行可以加班,如果说质量做坏掉了,这个就是口碑坏掉了,现在的口碑是老百姓1,200年来,一口一口吃着才能体会得到,就所谓的人间烟火。”这段话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以前总觉得产业发展要靠速度,现在才明白,真正的长久,是把每个细节都做进人心坎里。”

图为团队成员何宜霖采访车间主任。金山供图
夕阳西下,白水洋镇的炊烟与厂房的蒸汽交融在暮色中。这缕跨越千年的豆香,不仅见证着一个产业的兴衰更迭,更诉说着浙江大地上“产业共富”的生动实践——当传统技艺扎根土地,当创新思维点亮匠心,当青年力量汇入洪流,共同富裕的画卷,正在每一个这样的乡村角落,缓缓铺展。
通过这场关于豆腐的调研,终将成为队员们青春记忆里最深刻的注脚。未来,随着“青力青为”实践队调研成果的落地,以及白水洋豆腐产业在品牌化、数字化、文旅融合等方向的持续探索,这块承载着千年匠心与民生温度的豆腐,将在产业集聚的浪潮中迸发出更强的活力——不仅会让更多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让非遗技艺在青年手中焕发新生,更会成为浙江“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鲜活的注脚,向更多人展现传统产业如何在坚守品质中拥抱时代,在惠及民生中书写新的传奇。而这份由青春力量与乡土智慧共同浇灌的成果,也将激励更多青年走进乡村、扎根大地,在助力产业振兴的实践中,书写属于新一代的“共富答卷”。(通讯员崔函瑜林静婕)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图。刘梦涵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