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贵州师范学院旅游文化学院团委“青心黔行”志愿服务队积极响应暑期社会实践号召,深入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头堡村幼儿园,聚焦“两清两改两治理”环保理念宣传与青少年科技启蒙推广,开展了一日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精心策划寓教于乐的活动方案,将环保意识与科学探索的种子播撒进乡村儿童的心田,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走进头堡村幼儿园中班教室,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课堂正热烈展开。“青心黔行”的志愿者们没有依赖复杂的多媒体设备,而是敏锐地发现了教室墙面上已有的“宝藏”——色彩鲜艳、形象直观的垃圾分类指引贴纸。他们巧妙地将这面墙转化为生动的“移动课堂”,就地取材展开教学。
“小朋友们,快来看,我们吃剩的小鱼骨头该去找哪个颜色的垃圾桶做朋友呀?”一位志愿者手指着墙贴上醒目的厨余垃圾图标,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提问。“绿桶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十几只小手指齐刷刷地指向绿色的厨余垃圾标识,清脆响亮的童音里透着兴奋。另一位志愿者顺势蹲下身,指着图标耐心解释:“对啦!就像我们中午吃剩的饭菜、甜甜的西瓜籽,还有香香的果皮,都要送到绿色的垃圾桶里。它们很了不起哦,经过特殊的处理,会变成黑黑的、有营养的泥土,能帮助花园里的小花小草长得更高更壮呢!”她边说边模仿着小草茁壮成长的动作,引得孩子们咯咯直笑,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
抽象的“垃圾分类”概念,在志愿者们充满童趣的问答互动和生动的场景联想中,变得具体而亲切。孩子们围绕在熟悉的卡通墙贴旁,通过一次次的指认游戏、模拟投放练习,轻松掌握了分类要点。原本静态的墙面指引,在志愿者们的引导下,成了最“接地气”的活教材,环保意识的嫩芽悄然在童心中萌发。

环保课堂的余温还未散去,“青心黔行”的志愿者们又为中班的小朋友们开启了一场名为“桥梁大世界”的科技启蒙之旅。活动从认识“桥”这个神奇的字开始。一位志愿者举起精心制作的大字卡,用形象的手势比划着“桥”字的木字旁和乔字结构:“小朋友们看,左边这部分像不像一根根木头稳稳地立着?右边这部分像不像一个人稳稳地站在上面?合起来就是‘桥’!”孩子们被有趣的手势吸引,纷纷伸出小手在空中模仿书写,稚嫩而响亮的跟读声充满了教室。
“想象一下,一条好宽好宽的河水挡住了我们想去对岸的路,该怎么办呢?”另一位志愿者抛出问题,随即张开双臂,做出一个有力的连接姿势:“这时候,桥就出现啦!它就像一双长长的手臂,从河的这边,稳稳地伸到那边,把两岸紧紧地‘拉’在了一起!它厉不厉害?”这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孩子们瞬间理解了“桥”作为伟大连接者的意义,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
活动的重头戏——“我心中的桥”创意绘画环节点燃了孩子们无限的热情。水彩笔在稚嫩的小手中欢快地舞动,洁白的画纸上流淌出天马行空的想象:横跨云端的彩虹桥、缀满闪亮星星的梦幻桥、甚至长着翅膀能带着人自由飞翔的魔法桥……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纯真的童趣和无限的创造力。幼儿园老师用相机记录下孩子们高举自己作品时那灿烂而自豪的笑脸。

紧接着,志愿者们迅速拉起几道结实的麻绳,固定好挂钩,将一把把色彩缤纷的小夹子分发到孩子们手中。“来,让我们把自己的‘桥’挂起来,把教室变成一座美丽的桥博物馆吧!”在志愿者们的鼓励和细心协助下,孩子们踮起脚尖,认真地挑选位置,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画作一张张夹好悬挂。原本素雅的墙面瞬间化身为一条流光溢彩的“童心桥梁艺术长廊”。孩子们仰着小脑袋,急切地在众多作品中寻找自己的那一幅,一旦发现,自豪而满足的笑容立刻在红扑扑的脸蛋上如花儿般绽放开来。一位志愿者看着满墙的创意画作感慨道:“孩子们的作品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种不受拘束的创造力,正是未来科技创新的宝贵源泉。”
通过此次活动,志愿者以青春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在孩子们心中用心播撒下环保与科技的种子。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社会实践是青年学子服务社会、奉献基层的重要途径,更是连接高校智慧与乡村教育、点亮儿童梦想的温暖桥梁。这颗颗承载着绿色希望与创新未来的种子,已在童心中悄然扎根,静待时光的浇灌,终将孕育出支撑未来的参天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