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望牛墩七夕非遗纪行:广财学子与传承人共续匠心

2025-08-01 来源:广东财经大学望曦创兴实践团
望牛墩七夕非遗纪行:广财学子与传承人共续匠心
 
 
7月28日,广东财经大学“望曦创兴”实践团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针对东莞市望牛墩镇七夕乞巧文化,开展实地调研。
团队通过采访当地居民、非遗传承手艺人,深入挖掘当地七夕文化内涵,宣传独特的乞巧习俗与手工技艺,旨在助力本地年轻一代明晰本土文化,强化文化认同与归属感,推动乞巧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为实践团调研组成员合照)
非遗七夕贡案 凝结传统巧思与千年祈愿
据悉,七夕贡案底蕴深厚,早于2007年就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扎根于牛郎织女传说,融汇雕刻、刺绣等多种传统手法,是七夕乞巧风俗的核心体现。自古以来,这里摆贡案、拜七姐的习俗长盛不衰。每到七夕,民间女子便以稻米、蒜衣、蛋壳等农作物为材料,通过赛巧展现手艺,既比拼心灵手巧,也寄托着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向往。
 
对话传承人 触摸非遗温度与传承力量
午后的幼儿园里,七夕贡案作品的巧思在光影中流转,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袁老师围坐畅谈。作为投身七夕文化传承十载的本土手艺人,袁老师从儿时各村聚在池塘边摆案祭七姐的热闹记忆讲起——那时家家户户都会拿出作品或供品,烛光映着笑脸,是她对七夕最初的温暖印象。参加工作后,在幼儿园首次接触用五谷杂粮、废旧物制作七夕手作的新奇方式,这份独特魅力让她从此与这项非遗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一路坚守至今。
 
(实践团成员在采访非遗传承人袁老师)
 
创新赋能七夕贡案 传统技艺里的时代新韵
“诶?怎么还有哪吒?”在参观正在制作的贡案作品时,实践员成员指着一组造型别致的手作好奇发问。袁老师笑着解释,这正是手艺人在传承中融入的新元素——除了哪吒形象,贡案上甚至能看到高铁等现代符号,传统与当下的碰撞让作品更显生动。除此之外,七夕贡案在当代还有其他创新实践:手艺人用轻粘土、毛球等新材料,学习新技艺,让传统贡案添了当代活力;还借新媒体制作短视频、在公众号推广,让七夕文化被更多人看见。这些创新如贡案上的新元素,既守传统内核,又为七夕注入新生命力。
 
(实践团成员在学习制作五谷花)
巧娘IP绘新篇,青春赋能促振兴
此次实践团的调研,既触摸到望牛墩七夕贡案的非遗底蕴与传承温度,也见证了其在当代的创新活力。接下来,实践团将以“巧娘IP”为支点,锚定百千万工程方向,投身于IP体系构建、产品开发、传播推广全流程,以青春创意激活七夕文化动能,让非遗从民俗符号融入产业发展,在赋能乡村振兴中书写青春实践答卷 。
素材:广东财经大学“望曦创兴”实践团
通讯员:伍泺彤 黄可芯 王妤珺 文/摄
 
    来源:广东财经大学望曦创兴实践团
    2025-08-01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