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学子循领袖足迹传文化薪火

2025-08-01 来源:丁欢欢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7月8日-7月14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河洛文脉·薪火相传”中华文化传承团奔赴河南洛阳,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循着领袖足迹,深入文化遗产保护一线与非遗工坊,以“溯文脉、守匠心、传薪火”为主题,亲身感悟中华文明深厚底蕴,探寻文化保护传承的青春路径。
  龙门石窟:感悟保护重任,体悟领袖嘱托
  实践首站,团队追随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5月考察洛阳龙门石窟的足迹,走进这座千年艺术宝库。在卢舍那大佛前,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讲解,了解到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是石窟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面对佛像上触目惊心的历史痕迹,指导教师董思萱深有感触:“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不仅是要求,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每一道裂痕都在警示我们,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大家深刻认识到,保护不仅是技术修复,更需要让年轻一代理解其蕴含的慈悲、智慧、庄严等精神价值,实现古今精神的共鸣与接力。

  实践团成员聆听宾阳中洞及万佛洞的历史 刘静雯摄

  实践团成员与龙门的合影 杜坤摄
  洛阳博物馆:探寻文明根脉,促进文化对话
  带着石窟之行的思考,团队走进洛阳博物馆“寻根河洛”。在河洛文脉展厅,一尊东汉陶俑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其头戴的进贤冠纹饰繁复,与徐州汉墓出土的同类陶俑极为相似。“这些跨越地域的文化同源性,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讲解员的解读让来自江苏的学子们倍感亲切,深刻理解了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辐射力。博物馆内,团队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宫灯”开展了一场生动的“破圈”互动采访。他们向中外游客介绍宫灯的竹篾工艺和“万家灯火共团圆”的吉祥寓意。一位德国友人在了解后由衷赞叹:“太神奇了!这应该走向世界。”团队成员们深受鼓舞,意识到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守护,更需要创新传播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智慧。

  实践团成员与洛阳博物馆的合照 刘静雯摄

  实践团成员在洛阳博物馆河洛文脉展厅研学 杜坤摄

  实践团向外国友人介绍洛阳宫灯 董玉会摄
  匠心工坊:体验非遗技艺,点燃创新火花
  实践的核心环节,团队深入洛邑古城,拜访75岁的宫灯非遗传承人任玉章师傅。在充满竹篾清香的工作室,任师傅布满老茧却灵巧异常的双手,以及他“做灯如做人,得直溜,还得有韧性”的朴素哲理,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子。面对“如何让灯长明”的难题,任师傅坦言创新之困,但也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为回应这份期待,团队成员鹿雅洁代表团队向任师傅献上了一份特殊礼物——团队自主设计的“洛灯汉韵,文脉传薪”纹样证书。该设计巧妙融合了河南博物院藏三彩宝相花纹盘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展现了河洛与两汉文化的交融。任师傅仔细端详着这份融合古韵与新意的设计,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这线条,有想法!”随后,团队成员在任师傅指导下亲身体验宫灯制作。从选材、削篾、弯制骨架到糊纸、装饰,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大家发挥创意进行装饰:有可爱的卡通形象剪纸,有清雅的梅兰竹菊,也有洛阳本土装饰牡丹与蝴蝶。宫灯暖黄的光晕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成员们真切体会到任师傅所言“编灯是修行”的深意——在专注与坚持中,浮躁被沉淀,匠心得以传递。

  实践团成员将纹样设计赠与任玉章老师 杜坤摄

  实践团成员跟任老师学习宫灯制作实践团成员拿着自己亲手所做的宫灯和任玉章老师合影 刘静雯摄
  青年宫宣讲:播撒传承种子,延续文化火种
  7月13日,团队带着在工坊习得的技艺与积累的知识,走进洛阳青年宫开展“两汉文化与非遗宫灯的传承”主题宣讲。
  宣讲现场,精心布置的宫灯实物与主题海报吸引了众多青少年与家长驻足。团队成员结合亲手制作的宫灯模型,细致讲解洛阳宫灯的工序,将非遗技艺的细节转化为生动的“文化故事”。小朋友们围坐桌前,眼神中充满好奇,不时举手提问“宫灯上的花纹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用竹子做骨架”,互动氛围热烈。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进行问答 王苏玉摄
  有奖竞答环节更将活动推向高潮。“糊宫灯用的是什么纸?”“宫灯何时流向民间?”“常见的宫灯形状有哪些?”面对这些问题,孩子们踊跃抢答,其中一位小朋友在答对后大声说道:“我要学会做宫灯,还要像哥哥姐姐一样讲给别人听!”稚嫩的话语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这正是文化传承最鲜活的模样。此外,团队还与家长们深入交流,分享非遗保护的家庭实践方法,建议通过亲子手工、节日制灯等方式,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夕阳西下时,宣讲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落幕,而播下的传承种子,已在新一代心中悄然生根。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介绍宫灯  鹿雅洁摄   

      实践团成员向非遗爱好者介绍洛阳宫灯 周姚摄
  7月14日,实践之旅圆满结束。团队成员们带着收获踏上归程:在龙门石窟前深化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紧迫性与重要性的认识;在洛阳博物馆里触摸到中华文明同根同源的强大脉络;在任师傅的工坊中,亲身体验了“守正创新”的传承真谛,更感受到了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力量。学子们表示,他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更加自觉地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用青春智慧让古老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丁欢欢
    2025-08-01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