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党支部第九期红色记忆寻访实践队队员走进老兵任万义的家中,进行寻访。
一张泛黄的退伍证在布满岁月沟壑的手中被反复摩挲,纸张边缘几乎被目光磨薄。94岁的任万义老人埋首凝视着它,时间仿佛在那一刻被拉长、凝固。实践队员屏息而坐,往事如沉入深潭的石子,他时常沉默,记忆的碎片需在漫长的停顿后艰难打捞——然而,当烽火连天的岁月被重新唤醒,那深埋于骨血中的赤诚却依旧滚烫,灼灼生辉。
“牛驼寨……”老人的声音低沉却清晰。1948年寒冬,他随张达志司令员麾下部队,在太原东山那片被称为“血肉磨坊”的陡峭土地上浴血拼杀。他口中“战斗最为艰苦惨烈”的牛驼寨解放战役,印证了解放太原的卓绝代价——小股部队奇袭撕开防线,火炮轰鸣撕碎暗夜,爆破的火光一次次照亮年轻战士坚毅的面庞。当老人提起张达志司令员“高大威武、关心战士”的形象时,眼中仍闪烁着赤诚的敬意,这正是习总书记所强调的“红色基因”中官兵一致、生死与共的精神内核。
十年烽火征程,从山西转战白山黑水,任万义作为司令部一员,默默支撑着前线运转。在东北严寒中,物资匮乏、音讯隔绝,支撑他与战友们穿越黑暗的,是对新中国的期盼和彼此肩头传递的温度。当实践队员问及那段岁月里的战友,老人喃喃念出“高良杰”的名字,目光投向远方——那些散作满天星的故人身影,沉淀为历史星河中不灭的星辰。
硝烟散尽,他于1958年悄然回归山西交口故土。提及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老人用最朴素的对比道出心声:“解放前吃不饱穿不暖,解放后一切都好了……”他反复念叨“好多了!”,这声喟叹是对毕生奉献最厚重的注脚,亦映照着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山乡巨变。
当实践队员将话题引向当代青年,老人浑浊的目光陡然清亮:“别怕吃苦,别怕受累。好好学习,把国家守好、建好。”这简短有力的嘱托,与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强国蓝图、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强调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形成跨越时空的激荡共鸣。
临别时,老人再次长久凝视那张退伍证。这无声的军礼,胜过千言万语。那本被反复摩挲的退伍证,早已超越了身份的证明。它是穿越烽火抵达安宁的船票,是九死一生换来山河无恙的契约。任万义老人低首凝视的漫长沉默里,藏着一代人为万世开太平所付出的所有青春、热血与无言的忠诚。这份沉默的重量,足以让所有后来者在喧哗的时代里屏息聆听——历史并非尘封的档案,它由血肉铸就,并时刻叩问着今日的我们:该如何守护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又将把怎样的江山交到未来手中?
图为实践队员和任万义爷爷的合照,手中拿着爷爷的退伍证

图为任万义爷爷低头看其退伍证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