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浸润初心路:闽南理工学院用“行走的思政课”书写“正己自强”答卷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2025年7月,闽南理工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宣讲队,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思政教育的热忱,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踏上了意义非凡的红色征程。在15天的行程里,宣讲队员们深入泉州王起沃纪念馆、惠安革命纪念馆、晋江亭顶村红色粮仓、晋江梧林古村落、石狮李子芳纪念馆、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李五纪念馆等多处场馆,于红色遗迹中探寻历史脉络,以闽南理工学院“正己立业,自强不息”的校风为指引,不断锤炼自我,书写思政教育新篇。
一、创新思政模式,以行走搭建教育桥梁
“行走的思政课”作为闽南理工学院思政教育改革的生动实践,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壁垒,将红色场馆巧妙转化为鲜活的“立体教材”,实现了“历史现场—精神内核—时代价值”的有机贯通。宣讲队紧扣“正己立业,自强不息”的校风,构建起“历史回溯—精神解码—实践转化”的育人链条,使反法西斯精神从尘封的历史叙事中跃然而出,成为队员们可感、可知、可践行的精神灯塔,既深度呼应了“大思政课”建设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要求,又凭借实地探访的“现场感”,强化了青年学子对历史理论与精神内涵的认知与认同。
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摄
二、追溯正义力量,在历史中解码“正己”内涵
宣讲队抵达晋江博物馆,在这里,队员们通过梳理晋江民众在战火中无畏前行、踊跃支援前线的史实,以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深刻剖析反法西斯战争中“正义必胜”的理论逻辑。队员们阐释道,“正己”是“正己立业,自强不息”校风的根基,与反法西斯精神中“坚守正义、直面强权”的内核高度契合。从哲学层面看,它彰显着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从历史维度讲,是人民群众在民族危亡时刻凝聚起的集体意志;从价值层面而言,更是个体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自觉担当。
而在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劣势装备抗击强敌”的英勇史实,成为了讲解“精神力量决定历史走向”的生动范例。队员们结合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指出,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本质上是正义力量对邪恶势力的有力超越,是“正己”所代表的进步理念对侵略思想的胜利。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队员们实现了精神的觉醒、信念的坚定,深刻认识到“正己”正是破解“物质决定论”迷思的关键密钥,也是中华民族在绝境中浴火重生的精神密码。
图为宣讲员向游客介绍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历史 潘暄妍 摄
三、感悟奉献担当,于传承中诠释“立业”真谛
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离不开无数个体以“利他奉献”书写的壮丽担当史诗。在泉州王起沃纪念馆,队员们被王起沃家族“舍生取义”的革命抉择所震撼,这与李五纪念馆中“动荡年代扶危济困”的民生坚守遥相呼应。队员们深刻剖析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核,认识到从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到为黎民百姓排忧解难,先辈们用无畏的行动生动诠释了“立业”的真谛——它是家国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是民生困顿之际的守望相助,本质上正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写照,也有力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的深刻论断。
爱国主义,作为反法西斯精神的核心维度,在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的丰富史料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行走的思政课”聚焦侨胞“毁家纾难、支援抗战”的伟大壮举,深入解读这份跨越山海的担当。华侨先辈们用“卖苦力捐物资、归国赴国难”的实际行动,充分证明了爱国主义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战时,它是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定决心;今朝,它是投身民族复兴的赤诚情怀。而“立业”的校风精神,正是这种深厚爱国情怀的凝练传承,引领着青年学子在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交织中,勇毅践行初心,担当时代使命。
图为宣讲队员们在晋江梧林古村落合影留念 杨舒娴 摄
四、汲取精神伟力,在实践中砥砺“自强不息”品格
在晋江红色粮仓、永宁镇前埔村红色基地及李子芳纪念馆,“行走的思政课”推动理论向实践的深度转化,构建起“认知—认同—践行”的完整闭环。
红色粮仓内,旧粮囤与泛黄的票据静静诉说着战时“保障供给、共克时艰”的往昔故事。队员们解读道,“自强不息”的民生责任,在当年是守粮护民的坚定坚守,在当下则是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的使命担当,与乡村振兴中“保障民生”的要求一脉相承。在前埔村基地,队员们积极整理红色档案,将对历史的认知切实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让反法西斯精神从泛黄的史料中走出来,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担当。
在李子芳纪念馆,“狱中绣红旗”的细节深深震撼着每一位队员的心灵。队员们将烈士在绝境中坚守信仰的伟大壮举,与“正己立业,自强不息”校风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紧密相连,深刻体会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这种坚韧不拔的韧性,正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冲破黑暗的关键所在,至今依然激励着广大青年奋勇前行。
图为宣讲队员们参观李子芳纪念馆 林静怡 摄
五、深化育人成效,让校风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通过红色场馆与理论讲解的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其一,以丰富的历史史实为支撑,让抽象的精神理念变得具体可感,使队员们能够更加直观地领悟反法西斯精神与校风的深刻内涵;其二,以“正己立业,自强不息”的校风精神衔接反法西斯精神,构建起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思政教育理论体系,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其三,以“行走”模式打破“理论—实践”的固有割裂,使青年学子在“知、情、意、行”的统一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的认同,切实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与社会实践能力。
展望未来,闽南理工学院“院长妈妈有约”社会实践宣讲队将进一步深化“行走的思政课”的理论维度,通过建立“红色场馆—理论要点—校风精神”的紧密对应体系,精心编写配套宣讲手册,让反法西斯精神、校风内涵在理论阐释中更具思想穿透力,为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持续贡献闽南理工学院的智慧与方案。
这场别具一格的“行走的思政课”,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与重温,更是一次精神的深刻洗礼与传承。闽南理工学院的学子们将带着在此次实践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在“正己立业,自强不息”校风的引领下,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的青春力量,让校风精神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通讯员:吴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