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赴南通开展“绣韵承文脉,謇风谱新篇” 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针尖凝萃千年艺,实业铸就百年魂。2025年7月13日至18日,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謇风励行,绣韵华章”暑期实践队走进江苏南通,循沈绣脉络与张謇足迹,以六天调研开启跨越古今的对话,让千年绣艺在青年指尖苏醒,让实业救国情怀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謇公故里,承先贤精神。追寻先贤足迹,队员们来到张謇纪念馆。“夜读三更”的蜡像再现少年苦读场景;大生纱厂、“魁星牌”商标等史料,彰显他构建完整产业链的实践。结合所见,实践队拍摄主题微课,讲述这位“轻工业之父”用70家企业、370多所学校、98家农垦公司践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满腔赤诚。在致力于实业发展的进程中,张謇始终高度重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为沈绣的兴起埋下了实业滋养的伏笔。
图为实践队学习张謇精神后在研学中心拍摄主题微课。 雷舒涵 供图
  代际对话,见传承初心。聚焦张謇实业精神与沈绣非遗传承,队员们专访凯利绣品创始人、沈绣第四代传承人周占贤。周女士坚守40余年,将沈绣针法从18种拓展到40多种。她展示的巨幅绣作与系列文创,印证着“大作品显功底,小物件接地气”的发展理念。当谈及与《乡村爱情》演员王小华的直播合作,她笑言:“老手艺也要会‘吆喝’,才能走进更多人生活。”采访周占贤之女,沈绣第五代传承人张天驰时,她直言:“母亲说‘喜欢就好好做’,这份自由让我在传统中找到创新空间。”她积极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沈绣,使其更符合年轻人审美。母女俩的接力,恰是沈绣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
  图为队员对周占贤女士进行专访。 钱旭东 供图
  访古绣堂,探针尖乾坤。实践队探访古绣堂,聚焦沈绣技法精粹、传承谱系与经典内涵,对话沈绣第五代传承人罗菁。她深情回忆学艺之路,并以沈绣创始人沈寿经典佳作《耶稣受难像》为范,阐释旋针散针的技艺奥秘,揭示针尖流转间的千年匠心。后续,她又以南通大学实践作品为例,介绍画绣融合创新要点,探索传统技艺日用新生之道。谈及传承,罗菁强调:“沈绣要活下去,就得跟上时代!我们现在卯足了劲开发家居装饰品,让这门老手艺‘活’进寻常百姓家”。
  图为队员同罗菁女士学习刺绣。 王鹏陈 供图
  品国礼作,论守正创新。聚焦沈绣发展,实践队专访沈绣博物馆馆长卜元。卜元介绍,沈绣三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其作品《奥巴马总统合家欢》《普京总统肖像》以精湛技艺传递外交深意,成为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谈及非遗活态传承,谈及非遗活态传承,卜元提出“双轨并行”:依托数字化建针法数据库以广传播;联合高校企业开发书签、扇子等文创以融生活。他特别强调青年力量,呼吁年轻群体深耕传统、守正创新,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图为沈绣博物馆馆长卜元深情讲述其带领团队创作国礼的故事。 侯凌波 供图
  研博物馆,悟绣里春秋。实践队前往沈绣博物馆,与沈绣第四代传人、沈绣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周晶展开深入交流。周晶系统阐述沈绣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文化标识价值,重点讲述创始人沈寿的生平与贡献。现场演示针法技艺,展现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在周晶指导下,队员们俯身绣架,引线穿针,竹影梅姿浮于素绢之上,令队员真切体悟到沈绣那呼之欲出的生命力。
  图为周晶女士进行沈绣教学。 谈亦蕊 供图
  街头走访,听民声民心。聚焦沈绣与张謇精神,实践队前往狮山广场、东洲公园与海门图书馆进行街头采访。谈及沈绣,市民们满怀自豪,希望沈绣继续深入日常生活。提及张謇,众人则称赞其兴办实业、重视教育,为民造福。从实业兴邦到教育救国,这位先贤的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肌理。
  六天实践是穿越百年的文化寻根。实践队从沈绣传承与张謇实业中,既见传统技艺“活下来”的智慧,更懂先贤“做实事”的担当。队员们感悟:“不仅做沈绣体验者,更做张謇精神践行者——让非遗创新绽放,让爱国情怀实干生根。”这正是南通之行最珍贵的收获。

撰稿:李雯雯
摄影:雷舒涵 谈亦蕊 钱旭东 侯凌波 王鹏陈
作者:合肥工业大学“謇风励行,绣韵华章”实践队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謇风励行,绣韵华章”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收割希望,定格幸福
  •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青年学子服务乡村发展,七月伊始,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青衿筑梦·赋能兴乡”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抚
  • 2025-07-27
  • 民生观察,青春行
  •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民生观察,青春行”调研队开展民生调研工作
  • 2025-07-27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