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7月7日下午,厦门医学院"脊立方-多维度护脊体系"实践队走进钟宅社区,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们为社区老人测量血压、讲解脊柱保健知识,并带领老人们练习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将健康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在社区活动中心,医学生耐心地为老人们测量血压,并逐一记录数据,针对血压异常的老人提供科学的健康建议。"您的血压偏高,平时要注意低盐饮食,按时服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们一边测量,一边细致地叮嘱。活动现场还设置了脊柱健康咨询台,学生们结合模型和宣传手册,向老人们讲解如何预防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常见问题,并示范正确的坐姿和睡姿。

"起势,双手托天理三焦……"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多位老人整齐列队,认真学习八段锦。考虑到老年人身体特点,学生们放慢动作节奏,并走到老人身边手把手纠正姿势。"这些孩子教得真耐心,八段锦练完浑身舒坦!"70岁的李奶奶笑着说道。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深刻体会到基层健康服务的意义。在带领老人练习八段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在宣讲健康知识时,也要学会倾听老人的真实需求而非机械灌输。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思维训练,恰恰是现代医学教育中最亟需补充的内容。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伯特·施韦泽所言:"好的医生治疗疾病,而伟大的医生治疗患病的病人。"社区实践正是培养这种整体医学观的最佳课堂。"团队负责人江俊蓉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让更多老年人受益。社区工作者也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大学生们的专业服务和热情态度,真正让老年群体感受到了关怀。"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告诫医者:"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穿越千年时光,这份职业箴言在当代医学生的社区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当白大褂的身影活跃在乡野社区,当医学知识以温暖的方式传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更是一种医学人文精神的复苏与传承。在测量血压的轻柔动作里,在八段锦教学的欢声笑语中,中国新一代医者正在书写着医患关系的新篇章——这里没有冰冷的技术主义,只有温暖的仁心仁术,而这正是"健康中国"战略最深厚的人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