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育才沃土绽芳华 彝乡薪火映初心 ——川师大“彝乡青苗”实践队以文教融合助力彝乡

发布时间:2025-07-2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2025年7月6日至11日四川师范大学“彝乡青苗”筑梦实践队踏上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梅林镇鄢家碉村的热土。知识星火点亮了孩童希冀,青春汗水挥洒在乡野大地,民族文化传承于指尖绣线,共同书写一段饱含深情、启智未来的筑梦新篇。
  支教启智:以知识之火,点亮心灯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嘱托成为他们支教活动的初心。7月7日,在目的地学校的教室里,队员们化身“育苗人”,精心设计特色课堂。课堂中融入的爱国主义故事、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引导孩子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家国情怀之树在心灵中成长成林。同时,结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为他们普及法律常识、安全防护知识,提升其法治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图为开班仪式签名活动。曾丽丽供图)
  课堂上,学生专心致志,总是会举着小手抢答,对学习的热情点燃了每一位老师的教学热情。课后,负责红色文化课堂的队员毛一钦深有感触地说:“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积极的模样,我仿佛看见红色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也悄然在孩子们心间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图为红色文化课堂。孙妮供图)
  躬身力行:劳动实践励心志,悟农耕不易
  7月11日,四位实践队员头顶烈日,深入田间,参与黄豆采收义务劳动。
  
  (图为队员在黄豆地中劳作。吉惹进去供图)
  劳作间隙,吉惹进去一语道破当地作物多为玉米和土豆的原因:“不是不想种水稻,是这山太陡,存不住水。”山区实现农业发展的钥匙就是深谙因地制宜之道。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因地制宜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核心手段。发展特色种植业,引入前沿技术与优质种源,提高作物产出。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抓住“金山银山”,也不落下“绿水青山”。“三农”问题终会迎刃而解。
  彝绣探访:文脉传承,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7月7日,实践队员们采访了梅林镇一位绣娘——阿克妈妈。采访中,队员们深入了解到了如今彝绣产业的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销售方式亟待升级:传统线下渠道占主导,电商渠道开拓几乎为零,导致精美绣品难以走出大山。
  为更好地了解马边彝绣的发展现状,7月11日,实践队员们来到了马边县城一家名为“彝色非遗”的彝绣铺。店主阿克拉送介绍道:“我们这家开业仅一年半的店铺,凭借满室的‘老衣新绣’,已成为马边彝绣领域的新锐力量。”
  
  (图为店铺内陈列的成品服装。孙妮供图)
  原来,此店铺融合了线上销售,不仅拓宽了市场,同时也促进了彝绣文化的推广,让彝绣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店铺的创新、与时俱进实现了传统技艺的商业价值转化,更搭建起彝绣文化走向世界的数字桥梁。
  激情与收获:热烈篮球赛,照映结课仪式
  7月10日下午15-17点,一场篮球赛在梅林镇中心小学举行,点燃了彝乡夏日激情,进一步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彝族同胞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洋溢其中,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丰硕成果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图为鄢家碉村队员获奖合照。高丛莉供图)
  篮球赛事落幕后,队员们组织孩子们回到五年级(1)班教室,一场温馨的结课仪式展开。老师们简单回顾了知识,便给孩子们分发了提前准备好的零食。队员高丛莉饱含期望地对孩子们说:“你们求知若渴的眼神与认真听讲的态度是我们坚持的动力,希望你们今后能够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结课仪式上,孩子们再次唱起《大山》,正如开班仪式的歌声一样,回荡在教室,又荡在李亚姣心中。离开这里后,每当这首歌响起,孩子那不染尘埃的眼神,连同合唱时的鲜活图景,总会在她眼前铺展开来。
  
  (图为结课仪式结束后队员与孩子们共同合影。孙妮供图)
  彝乡之行,短暂却厚重。川师大“彝乡青苗”筑梦实践队的足迹,深深印刻在这片热土上。他们在孩童心田播下振兴的种子,在泥土芬芳中体悟三农,在指尖锦绣探寻振兴发展新路径。这次实践,是学子们响应总书记号召所作出的青春答卷,是深刻理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时代命题的生动课堂,更是川师学子将“重德、博学、务实、尚美”校训书写在广袤祖国大地上的切实举措。
作者:李亚姣 景艳梅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宣讲知识筑防线,守护幼苗共成长
  • 2025年7月下旬,文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薪火童行青春志,法护心康筑未来”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康社区开展“宣讲知识筑防线,守护
  • 2025-07-26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