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以语为桥、推普兴乡 以心相伴、雨润同行” 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心声录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山川为卷,语言作笔。盛夏的镇巴见证了西安外事学院“推普兴乡语润同心”暑期实践团的青春足迹。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不仅传播普通话的规范发音,更聆听到了乡村回荡的语言情感。在一次次交流与教学中,普通话不再只是语言的符号,而成为彼此靠近的契机、乡村振兴的力量。每一次发音的矫正,每一句话语的回响,都是一次成长的记录,也是一段心灵的共鸣。
  这段旅程中,每位实践团成员都在语言中发现了意义,在交流中收获了触动。这是共同走过的回忆,也是以青春笔触写下的思考与感悟。
  董昕玥
  深入镇巴坪尚居的实践旅程中,我愈发感受到,语言的种子一旦落地,便能在心田生根发芽。普通话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标准语”,它成为了孩子们走出山村、拥抱更大世界的桥梁,也成为家长与孩子、村民与外界沟通的新路径。推普的过程,也是彼此靠近、彼此理解的过程。作为“语润同心”实践团的一员,我深切体会到,我们传递的不仅是语音与词汇,更是梦想的发音,是乡村未来的回响。  
李欣怡
  在镇巴县推普实践中,我真切感受到语言的磅礴力量。它如飞虹跨越城乡,打破沟通壁垒,让乡土智慧借普通话远传,也让镇巴风情为外界所知。“语润同心”不再抽象,而是我与村民朝夕相处中凝成的温暖印记。作为实践团成员,我们传递的不仅是发音规范,更是搭建起乡村振兴的同心桥。课堂互动、日常交流间,我们与当地群众建立起双向信任。这份相互理解、彼此靠近的情谊,成为此次实践最珍贵的馈赠,也让我更加坚定推普的使命与担当。
  
李思涵
  在镇巴县坪尚居社区,我们聚焦留守儿童语言发展,开展了“青禾拔节”筑基计划。通过精心设计的“推普小课堂”,我们寓教于乐,从基础发音到趣味朗读,力求让标准普通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实践中,我们真切感受到普通话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打开视野、连接未来的钥匙。看着他们从羞涩到自信表达,那份成长的喜悦便是最大的回馈。这次实践,我们不仅助力乡村儿童语言筑基,更深刻体会到“语润同心”的力量——用语言搭建桥梁,以教育播撒希望,让“推普”真正服务于乡村的振兴与发展。  
李诗语
  在“推普兴乡,语润同心”的号召下,我们踏上了陕西镇巴的三下乡之旅。这里山清水秀,但普通话普及程度却有待提高。我们精心准备课程,用故事、游戏激发大家学普通话的兴趣。课堂上,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让我们充满动力。这次实践,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乡村变化的见证者。推普之路并非坦途,但看到大家因普通话而拓宽交流的边界,我们深知一切努力都值得。它让我们明白,语言能跨越沟壑,让乡村与外界紧密相连,我们也会带着这份信念继续前行。
  
朱家祥
  在镇巴走访社区推广普通话的日子里,我深切感受到语言隔阂的现实。老人们说着当地方言,孩子们也在方言环境里羞于开口说普通话。我们教方言转译技巧、办趣味诵读会,看着阿姨们用生硬普通话问政策、孩子们主动用普通话讲故事,突然懂了推广的意义。语言是桥梁,当居民们意识到普通话能带来便利,眼神里的期待便是我们最大的收获。这不仅是推广语言,更是搭建与世界连接的通道。  
吴云飞
  此次镇巴三下乡,以“推普兴乡”为核,深感语言是破隔阂、连城乡的纽带与钥匙。“推普”不仅是规范发音,更是搭建沟通之桥、传递关怀之暖、打开发展之窗,让信息畅达、文化自信传递,真切体会到语言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力量。深入乡土,是一次国情认知的深刻洗礼。它打破象牙塔局限,直面基层的真实图景与发展渴求。与乡亲的互动、对土地的感知,极大增强了社会责任与服务信念。此行深刻领悟:青年学子当知行合一,将知识扎根泥土。在服务奉献中锤炼担当,以语言为桥,沟通城乡,赋能未来,这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青春责任。推普兴乡,语润同心的实践,铸就了不可替代的成印记。  
马渝翔
  走进镇巴,亲历推普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我愈发体会到语言的深远力量。它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拨开隔阂、触及心灵的纽带。普通话的推广,远非简单的言语传递,而是一场文化的共筑,一次认同的凝聚。“推普兴乡”的脚步,在每一句初启的发音里,在专注聆听的眼神中,悄然生根发芽。作为这场传承中的一员,我深知,我们传播的,不仅是规范的发音,更是在播撒希望的种子,点亮奋进的光芒。这份语言的温度,正静静汇入乡村振兴的浩荡潮流,温润着新时代的土地。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