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一世界,一染一春秋。”扎染,这门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以布为纸、以线为笔、以染为墨,在方寸之间勾勒出变幻无穷的东方美学。2025年7月22日,狮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蓝白交织,“古镇薪声·筑梦童行”社会实践团队再次启航,一场以“扎染非遗进社区”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让传统工艺在孩子们的指尖焕发新生。
午后微风轻拂,活动室内,志愿者以“扎染文化使者”的身份,用故事化的语言讲述这项非遗技艺的前世今生:从秦汉时期的“绞缬”工艺,到大理白族“青出于蓝”的匠心传承;从《南诏画卷》中的扎染服饰,到现代时尚设计的跨界融合。纪录片里,苍山脚下的白族奶奶正用木棍搅动染缸,蓝靛在水中晕开如云雾,引得孩子们连连惊叹。

(
图为志愿者播放扎染纪录片) “为什么扎染图案永远不会重复?”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志愿者用扎染制作工艺进行解释——“折叠、捆扎、浸染,每一次手工的微小差异,都会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
(图为志愿者讲解扎染工艺)实践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用橡皮筋、木夹、冰棒棍等工具,将棉布折叠捆扎成蝴蝶、星辰、螺旋等形状。“扎得越紧,留白越多哦!”志愿者话音刚落,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将布团浸入靛蓝染缸。
(图为孩子们制作扎染作品)
“像在拆盲盒一样!” 十分钟后,当孩子们解开绳结、展开布料——冰裂纹如闪电划破夜空,同心圆似涟漪荡漾水面,还有偶然形成的“星空”“山脉”让全场欢呼雀跃。还有小朋友举起自己创作的“蓝白星球”:“看!这些不规则的花纹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和大陆!”
(图为孩子们争相展示扎染作品)
当最后一方蓝布在阳光下舒展,孩子们轻轻抖开自己亲手扎染的布帕,靛蓝的纹路如星河般在素布上流淌。这一刻,没有繁复的技法讲解,扎染的千年智慧已随着布料的每一次折叠与浸染渗入心田;没有枯燥的历史复述,非遗传承的密码早已藏在那一声声"哇,我的图案像极光!"的惊喜发现里。
从一株蓝草到一块花布,从千年技艺到童年记忆。这次扎染体验活动通过一针一线的绞扎、一浸一染的上色、一碾一晒的等待,让古老技艺与童真创意在方寸棉布上相遇。那些深深浅浅的蓝,是孩子们与传统文化对话的印记;那些独一无二的纹样,将成为他们记忆里最生动的非遗启蒙课。当小手抚过布面上绽放的"偶然艺术",我们相信,这份对传统工艺的惊叹与珍视,终将在未来绽放出更绚丽的传承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