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学子扎根灌阳三树 以科技智绘兴农新图景
桂工学子扎根灌阳三树 以科技智绘兴农新图景
2025年7月 13 日至 16 日,桂林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智汇乡村促振兴科技支农实践团,在指导老师朱鹏飞、郭泉带领下,一行 22 人赴桂林市灌阳县三树村,开展为期五天的 “三下乡” 社会实践服务。实践团以 “科技赋能、服务惠民、助力振兴” 为宗旨,全面推进多样化服务工作,为乡村发展注入综合动能。
科技赋能柑橘产业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桂林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智汇乡村促振兴科技支农实践团,于桂林市灌阳县三树村田间地头扎实开展科技赋能农业工作。
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担当 “数字农技员” 职责,运用先进的 YOLOv12 目标检测技术,对当地柑橘园实施精准 “体检”。通过系统采集果树图像数据,依托 AI 模型实现柑橘黄龙病疑似病株的快速精准识别,为病虫害早发现、早防治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与此同时,团队同步完成土壤墒情、水分分布、光照强度等关键生长环境因子的监测与记录,构建起全方位的农业生产环境数据体系。该套技术系统成本可控、实用性强,不仅有效提升了农业病害防控效能,更以 “AI +” 技术创新应用为抓手,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科技动能,对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义务维修服务民生
针对村民反映的家电维修难题,实践团精准对接需求,设立义务维修服务站,在为期五天的服务中,累计为村民维修电风扇、电脑、血压计等家用电器十余台次。维修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专注解决设备故障,更耐心讲解日常保养知识,在拆装调试的互动中拉近与乡亲们的距离。
此次便民服务既切实解决了村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更以技术服务为纽带搭建起校地情感沟通的桥梁,让青年学子在服务群众中深化对基层的认知,为持续推进校地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妙笔美化乡村家园
实践团同步开展乡村文化墙绘制活动,以艺术笔触赋能乡村振兴。同学们挥毫泼墨,在村头墙壁上精心绘制柑橘丰收主题壁画,金黄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生动展现当地支柱产业的特色风貌;层叠的果园、蜿蜒的村路、劳作的竹筐等细节,精准还原田间地头的真实生产场景,引发村民强烈共鸣。
此次文化创作活动,将艺术表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既丰富了乡村文化景观,更通过视觉艺术唤醒村民对本土产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乡村注入独特文化韵味,是实践团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
趣味科普启迪未来
实践团同期走进灌阳县三树村乡村课堂,为当地孩子们开设特色科普课程,将科学知识融入互动体验,打造别开生面的科学启蒙平台。
活动中,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 “空气炮显威”“光影魔术秀”“3D 打印奇观” 三个实验模块,通过生动演示与分组操作,引导孩子们直观理解冲击波原理、深化对光的直线传播特性的认知、感受现代制造技术的魅力。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频繁,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激发探索欲望,在趣味体验中培养科学思维。
此次科普活动不仅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了探索科学世界的窗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创新创造的种子,为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培育未来乡村建设人才注入了鲜活动力,是实践团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生动实践。
心田政策宣讲惠民心
为打通国家资助政策落地 “最后一公里”,实践团同步开展 “学生资助政策乡村讲堂” 入户宣讲活动。指导教师郭泉、学生黄圣林采用家常式交流方式,向村民系统解读 “奖、贷、助、补、减” 五大资助体系,将国家奖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雨露计划等政策条款转化为 “谁家孩子能申领、具体金额多少、办理流程怎样、对接部门是谁” 等村民关心的实际问题,用通俗语言破解政策理解壁垒。
此次宣讲精准对接农村家庭教育需求,有效缓解了准大学生家庭的经济顾虑,进一步坚定了村民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信心,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夯实乡村教育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校地合作共绘蓝图
7 月 15 日下午,桂林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郭泉老师和张能恩同学与新街镇四级调研员韩文忠、一级科员梁润玲举行工作座谈,就基层治理与校地协同发展深入交换意见。
韩文忠同志系统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三树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客观指出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 —— 部分村民 “等、靠、要” 思想尚未根本转变,激发内生动力仍是深化乡村振兴的关键课题。针对民生服务痛点,他提出需建立共享工具箱与简易技能培训机制,破解农村家电维修服务滞后问题;围绕柑橘、黑李等特色产业发展,明确提出需要高校在冷链物流技术升级、农产品快速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以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在公共服务领域,韩文忠同志强调,应聚焦生活疾病预防等民生关切,建议高校创新科普形式,通过互动实验、方言讲解等接地气的方式提升宣传实效,让科学知识真正走进群众日常生活。
访谈中,新街镇政府正式表达了与桂林理工大学共建长期社会实践基地的意愿,承诺将提供场地保障、安全保险等配套支持,期待通过常态化人才输送与技术合作,构建校地协同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故居探访传承文化
实践团同期赴灌阳县新街镇唐景崧故居开展研学活动。在古朴门楣与传统竹编油灯的映照下,师生们通过实物陈列、史料图片系统研习唐景崧 “耕读传家、兴学济世” 的家风传承,深入感悟乡土文脉的深厚底蕴。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认真梳理史料文献,结合专业所学与指导教师深入研讨,透过故居这一历史窗口,精准把握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科技支农工作筑牢文化根基、凝聚精神力量。
学院领导关怀三树村
7 月 15 日上午,学院党委书记秦勤忠、院长董明刚、党委副书记蒋琼深入三树村,实地指导实践团工作,充分体现出学院对实践育人工作的高度重视。
领导班子成员首先深入柑橘种植基地,现场察看 AI 检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场景,仔细询问技术参数、实操流程及推广前景,对实践团将前沿技术与乡村产业结合的探索给予肯定。在便民服务点,领导们与实践团师生一同为村民调试电器设备,详细了解 3D 打印技术在乡村实用领域的应用情况,与同学们深入交流实践心得,强调要立足基层需求,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能力。
调研过程中,董明刚院长指出鼓励青年学子要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蒋琼副书记叮嘱师生们要时刻绷紧安全之弦,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确保实践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随后,学院领导与镇村干部举行座谈,明确了后续的合作方向。此行,领导们还为实践团成员送去解暑饮品,带来组织的关怀与问候,激励大家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实践工作。
桂林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智汇乡村科技支农实践团赴三树村开展的科技支农活动,以智慧为农业添力、用巧手为民生解难、拿妙笔为乡韵增色、借科普为未来播火,鲜活展现了高校学子的担当与朝气。
实践团不仅为乡村注入科技 “活水”,解决了村民的 “急难愁盼”,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 “种子”,勾勒出产业旺、家园靓、人才聚的振兴图景。这趟扎根乡土的实践,是智慧与大地的温暖对话,更是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通讯员:岳飞宇 杨轶钧 刘瀚琦)
作者:刘瀚琦 岳飞宇 杨轶钧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非遗技艺进课堂,童心巧手传文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层、传播渠道单一、年轻群体关
- 2025-07-24
- 泸沽湖三下乡调研报告
- 本报告基于2025年7月6日至7月8日在泸沽湖匹夫村、木垮村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党的理论知识宣讲与乡村调研为核心,深入了
- 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