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创新”实践团赴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聚焦“双绑”模式开展“三下乡”调研。作为全国大宗蔬菜重点培育区域县,弥渡以“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的创新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实践团通过走访企业、合作社与田间地头,解码这一模式的深层逻辑与实践成效。
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先行探索
实践团首站探访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600余亩智能温室里,无土栽培与水肥一体化技术颠覆了传统农耕想象。公司依托沪滇协作资金支持,已形成“科研+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育出7种樱桃番茄品种,2024年产量达9230吨,产值突破2.4亿元,产品覆盖全国百余个城市。

“数字技术让每一株番茄都有‘生长档案’。”企业技术人员介绍,从育苗到采收的全流程监测,既保障了品质稳定性,也为市场精准供货提供了数据支撑。这种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形态,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产业升级对乡村经济的拉动作用。
模式内核: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在新街镇大荒地村,弥渡博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主管罗明的讲述,揭开了“双绑”模式的蜕变密码。曾几何时,“靠天吃饭”“种植单一”是这个村庄的标签,一场火灾更让村民发展信心受挫。转机始于大理耘飞农业有限公司与合作社的携手——以“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的双重联结,重塑了乡村生产关系。

罗明强调,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企业负责开拓市场、制定标准、统供农资并包销产品;合作社组织农户标准化种植、协调服务并监督质量;农户则按标准生产,获得稳定收益与分红。“不是企业单向帮扶,而是三方拧成一股绳。”这种机制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让分散的力量形成发展合力。
田间答卷:农民的获得感与新模式生命力
走进蔬菜大棚,70岁的老奶奶正按标准采收黄瓜,她的感慨道出了模式的温度:“以前种出来卖不出去,现在企业给种苗、教技术,收的时候按保护价来,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心里踏实!”

田间调研中,农民们普遍反映,从选种到采收的全流程技术指导、企业统一提供的优质农资、兜底的收购价格,让他们彻底告别了“看天吃饭”的焦虑。“现在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都不用愁,跟着标准干就行。”这种从“经验种植”到“标准生产”的转变,让农业生产从“风险高”变为“有保障”,成为“双绑”模式最生动的成效注脚。
调研启示:乡村振兴的协同路径
调研尾声,实践团与合作企业管理人员深入交流,了解到企业通过严格生产标准、免费技术培训、透明收购体系、质量追溯系统与合理利益分配,筑牢了协同根基。“农户按标准种,我们按承诺收,共赢才能长久。”企业负责人的话,点明了模式可持续的关键。

此次弥渡之行,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双绑”模式以合作社为纽带,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这种“1+1+1>3”的聚合效应,为“万企兴万村”行动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正如队员们在调研日记中所写:“乡村振兴不是单靠一方努力,而是企业、合作社、农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绘出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