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沂蒙代村蝶变记:临沂大学“沂路雁行”实践团探寻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七月的沂蒙大地,绿意葱茏。临沂大学“沂路雁行”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深入兰陵县代村,探访这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从昔日负债累累的“问题村”到如今的“富裕村”,团队循着“时代楷模”、村党委书记王传喜的足迹,在国家农业公园、村史馆、居民新区中,解码乡村振兴的“代村方案”。
  
  头雁领航:基层书记的破局之路
  
  “2005年刚上任时,村里外债近400万元,300多亩土地撂荒,上访量占全镇一半。”在代村村委会,王传喜向实践团讲述往事。这位“时代楷模”当年临危受命,带村“两委”立下“三年变样、五年翻身”的军令状。他带头清欠账、整土地、办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引现代农业项目、建国家农业公园,盘活了“烂摊子”。
  
  如今的代村,集体年收入突破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较2005年增长近20倍,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乡村振兴是一锨一镐干出来的。”王传喜的话道出发展密码,这正是临沂“四雁工程”中“头雁领航”精神的生动诠释。
  
  “沂路雁行”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供图
  
  产业筑基:农业公园的多维价值
  
  走进代村国家农业公园,三座“品”字形智能温室引人注目。无土栽培的蔬菜墙、光伏草莓大棚、“锦绣兰陵”主题展区,这座1.6万亩的园区已成为振兴“引擎”。“这里既是种植基地,也是旅游景点、科普课堂。”负责人介绍,公园整合现代农业、旅游、研学功能,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周边3000余人就业。
  
  谷物艺术工坊里,杂粮拼接的“航母”模型成网红打卡地,衍生出文创产业链,实现“一亩地种出十亩地的价值”。代村通过“农业+文旅”“科技+品牌”路径,将种植业升级为“三产串联、产加销游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与临沂“鸿雁集群”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部署高度契合。
  
  “沂路雁行”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供图
  
  民生为本:水土间的幸福答卷
  
  “以前住土坯房,现在搬进120平米楼房,物业费集体承担!”在代村幸福区,村民李大爷的自豪溢于言表。村内,老年活动中心墨香阵阵,诚信医院远程诊疗室连线省级专家,运粮河岸边村民悠闲散步,勾勒出“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乐”的图景。
  
  代村诚信医院“办好医院、造福百姓”的宗旨鲜明。这座村集体投资的医疗机构,通过“集体补贴+医保报销”,让村民门诊报销达90%以上;儿童康复科的智能设备,已为200多个特殊家庭带去希望。村里还建了幼儿园、小学,设大学奖励金,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养老金。
  
  曾是“臭水沟”的运粮河,经清淤绿化后成景观河,沿岸步道年接待休闲群众50万人次,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沂路雁行”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供图
  
  精神铸魂:村史中的价值传承
  
  代村村史馆内,2005年的土坯房照片与如今的居民新区图景形成强烈对比。泛黄的土地承包合同、磨破的农具、厚厚的民情日志,诉说着蜕变历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入口处标语熠熠生辉。“团结实干、敢为人先、艰苦创业、共同富裕”的“代村精神”,既是沂蒙精神的传承,也是凝聚村民的纽带。
  
  “沂路雁行”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供图
  
  离开代村时,实践团成员深有感悟:代村的蝶变,是“头雁领航”“鸿雁集群”“归雁反哺”“雏雁展翅”的生动实践,是乡村振兴战略在齐鲁大地的精彩落地。正如王传喜所说:“乡村振兴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座沂蒙村庄,正书写着“齐鲁样板”的更新篇章。
作者:临沂大学“沂路雁行”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 来源:临沂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