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电(通讯员 任子慧)7月1日至7月7日,山东省潍坊理工学院耆乐讲红队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了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的桃源老年公寓,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周里,学子们通过推行动不便的老人散步、聆听老人唱歌等方式,用陪伴传递关爱,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点滴行动中绽放光彩。
七月的奎文区草木葱茏,桃源老年公寓的庭院里,潍坊理工学院学子们的青春身影与老人们的慈祥面容相映成趣。七天时间里,队员们围绕“陪伴”展开系列服务,从协助老人户外活动到组织文化互动,用切实行动为老年公寓的日常增添了活力。
轮椅上的户外时光:细节里的贴心守护
7月1日上午,实践队员抵达老年公寓后,首先关注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户外活动需求。68岁的赵奶奶因腿脚问题久居室内,见队员们到来,随口提及“想出去晒晒太阳”,队员们当即决定推她到庭院散步。
图为任子慧和伙伴听老人讲有趣的事情,开心的笑。 王俊淑 供图
为确保老人舒适安全,队员们形成了一套固定流程:先根据天气为老人增减衣物,蹲身调整轮椅靠背与脚踏高度,扶老人坐稳后系好安全带,推行时保持匀速,遇回廊门槛、石板接缝等障碍物时提前减速,必要时由两人协作抬过。初期操作略显生疏,有队员推轮椅时因未注意地面凸起导致轻微晃动,立刻停车向老人致歉,赵奶奶笑着宽慰:“慢慢来,不碍事。”
图为任子慧推老人散步,陪老人聊天。 王俊淑 供图
82岁的周爷爷是公寓里的“故事大王”,作为抗美援朝老兵,腿上的旧伤让他常年依赖轮椅,却总愿意在散步时讲述过往经历。“那会儿在朝鲜战场,零下三四十度,雪没到膝盖,我们裹着单衣照样行军。”老人指着庭院里平整的石子路感慨,“现在多好,路平、树多,还有你们陪着说话。”队员们每次都耐心倾听,遇到老人讲述激动处,便主动停下轮椅,递上水杯让老人歇口气。
七天里,队员们渐渐摸清了老人们的习惯:上午9点阳光斜照回廊时,推怕冷的王奶奶到背风处;午后3点气温最高时,优先推爱出汗的张爷爷到香樟树下;雨后则避开湿滑路段,选择有遮挡的回廊行走。这些细节,让老人们对每日的“散步时间”充满期待。
歌声中的岁月回响:互动里的代际共鸣
7月2日午后,一场即兴歌唱开启了别样的交流模式。75岁的李奶奶曾是生产队文艺骨干,休息时突然提议“唱首歌给孩子们听”,随后唱起《南泥湾》。尽管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但节奏铿锵,队员们纷纷跟着打拍子,现场气氛活跃。
此后,每日午后的“红歌时间”成为固定安排。队员们将老人们推至庭院中央的凉亭,老人们轮流献唱,曲目多为《东方红》《歌唱祖国》《北京的金山上》等经典红歌。演唱间隙,老人们会自然地穿插回忆:李奶奶唱《北京的金山上》时,会说起1950年代村里第一次安喇叭的场景,“全村人围着那个木杆子听,比过年还热闹”;80岁的陈爷爷唱《打靶归来》时,会比划着当年的持枪姿势,讲述部队训练的故事。
7月6日,队员们特意准备了“小型演唱会”:提前下载红歌伴奏,用手机播放旋律;给每位老人准备了打印好的歌词单;还在凉亭柱子上挂了简单的彩纸装饰。活动中,张奶奶唱《社会主义好》时,周爷爷用拐杖在地面轻敲打节奏;轮到全体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队员们举起手机打开手电筒充当“荧光棒”,引得老人们笑声不断。有位队员说:“看着爷爷奶奶唱歌时眼里的光,突然明白这些老歌对他们来说不是旋律,是实实在在的青春。”
七天相处中,队员们与老人们的互动愈发默契:知道赵奶奶爱喝温茶水,每次散步都随身带保温杯;听说周爷爷牙口不好,特意从学校超市买了松软的桃酥;刘奶奶喜欢唠叨家里的琐事,队员们再忙也会每天抽半小时听她讲完。
7月7日活动结束时,老人们自发站在公寓门口送别。李奶奶手里还拿着那本翻得卷边的红歌歌词本,隔着车窗朝队员们挥手;周爷爷拄着拐杖,一直目送车子拐出街角。
此次实践活动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在推轮椅的步伐里、在红歌的旋律中,让尊老敬老有了具体的模样。队员们表示,七天的经历让他们明白,对老人的关怀不必刻意,一句耐心的倾听、一次稳妥的陪伴,就能在岁月与青春之间架起桥梁——而这份双向的温暖,正是实践活动最珍贵的收获。潍坊理工学院 耆乐讲红队 任子慧18553766705(投稿人:任子慧,潍坊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