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报道|“探寻非遗魅力,奏响传承篇章”——双唢呐激荡非遗新韵,刚柔并济奏响传承华章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7月5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药学院“宝葫芦”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非遗文化探寻活动,走近于都唢呐“公婆吹”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与传承人谢海明老师深度交流,并用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图为谢海明老师为团队成员展示“公婆吹”
“公婆吹”唢呐与传统唢呐不同之处在于“公”唢呐为七孔结构,并采用较硬的木头,声音洪亮;“婆”唢呐为六孔结构,并选用较为疏松的木头,声音低沉,两者配合,奏出独特韵律。

图为谢海明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述“公婆吹”跌宕起伏的传承历程
谢海明幼时便投身“公婆吹”的学习与传承,已有40余年。他用半生时光守护这项非遗技艺,更以创新思维拓宽传承路径。这项技艺曾濒临失传,然而其内在强大的文化韧性,支撑着一代代传承人坚守,让这一非遗瑰宝得以延续至今。谢海明在这项非遗传承中有着关键作用,他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书写者与讲述者,是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的核心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谢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公婆吹”
团队成员在谢老师的指导下,亲手拿起乐器,感受木料的纹理差异;跟着谢老师练习吹奏,从“漏气”的生涩到勉强吹出完整音阶,方知“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指法打磨与气息控制。在《十送红军》的合奏中,“公”的激昂与“婆”的深沉交织成红色旋律时,让团队成员更懂得了“守正”二字的分量。

图为药学院“宝葫芦”团队与“公婆吹”老师们合照
此次非遗“公婆吹”探寻之旅,团队成员将文献研究、技艺学习、发扬传播相结合,深入挖掘“公婆吹”的历史底蕴、传承脉络与艺术特色。未来,团队还将努力宣传非遗文化,以专业力量赋能非遗活态传承,让“公婆吹”这一传统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崭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