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文件精神,湖北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赋能·闽韵乡创”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3日至16日赴福建省福州市,围绕“乡村振兴”专项调研课题,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及“生态低碳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等关键领域,实地探寻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的创新路径。
团队首站走进福州文化地标三坊七巷。作为里坊制度“活化石”与明清建筑博物馆,“西三坊、东七巷”格局承载厚重历史。队员们重点考察严复故居等代表性建筑,学习穿斗式木构架、马鞍墙等福州古厝营造技艺。透过史料深刻体悟习总书记“保护传统街区、古建筑、文物是保存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指示精神。三坊七巷作为福州“海纳百川”城市精神的生动体现,其保护实践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树立了典范。
次日,团队成员走进闽侯县侯官村,为当地儿童带来生动有趣的“人工智能的奇妙之旅”科普课。团队成员化身志愿者,通过视频演示、原理讲解,深入浅出地展现了AI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堂上,孩子们踊跃互动,亲身体验AI技术,在志愿者引导下,用AI工具生成“未来职业”形象并拍摄证件照。这场充满科技温度的互动,在儿童心中播下探索创新的种子,彰显了数字教育扶智兴村的深远意义。

图为7月14日团队成员为当地学生开设人工智能科普课 阮雨豪摄
15日,团队深入福清市南宵村全方位探寻其振兴密码。在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员们观摩了集家庭农场、凤梨酥工坊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体系。村党委书记薛尔辉以“责任、创新、坚持”六字精髓,向团队阐释了南宵村依托“353”党建机制,实现从贫困村到三产融合示范村的华丽蜕变。在幸福院(长者食堂·学堂),队员们切身感受了银龄群体“家门口”养老圈的便利与温暖。在下和洋古民居文化产业园,革命纪念馆、古厝图书馆、院士故居等场所,让队员们沉浸式感知了红色基因与耕读文化的深厚传承。
图为7月15日南宵村薛尔辉书记向团队介绍南宵村的历史沿革 阮雨豪摄
收官之行聚焦闽侯县塘里村。团队与村支书郑能存深入座谈,学习“修旧如旧”守护古厝、践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理念的实践经验。围绕畲族文化活化面临的人才与资金瓶颈,团队积极研讨,并提出对村内标志性建筑“廊桥”进行3D建模——通过专业软件生成可交互的高保真模型,为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展示与智慧旅游管理提供了建设性思路。

图为7月16日实践团队于塘里村与畲族村民亲切交谈 阮雨豪摄

图为实践团队对塘里村廊桥进行的3D建模 闵航制作
四天调研,实践团以专业视角系统采集了建筑、产业、民俗等多维数据,为后续开发数字乡创应用、构建虚拟展示平台奠定基础。此行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更坚定了青年学子以数字技术赋能乡韵、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团队将持续深化调研成果转化,为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答卷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7月17日实践团队于福州站合影 实践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