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用“数智”点亮绿色家园,长理IT先锋开展生态法治课堂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七月的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蓝天白云,绿意盎然。近日,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数智生态·法治赋能”团队走进永州市新田县莲花塘村,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与法制科普小课堂在此热闹开讲。10名研究生志愿者通过案例解析、情景模拟、趣味抢答等互动形式,为当地村民和学生送上了一堂融合法律知识与“数智”理念的环保课,让生态保护与法治精神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

  图为“数智生态·法制赋能”团队在实践中合影留念。

  在奔赴新田县前,团队便开启了求知之旅。他们通过文献检索和线上问卷,梳理新环保法要点与基层生态法治宣传痛点;与生态资源厅、指导老师研讨,打磨科普内容框架。抵达新田后,他们走访乡村,和居民唠家常、与基层干部座谈,摸清大家对生态环保知识的认知盲区——“好多村民晓得不能乱倒垃圾,却不懂背后的法律条文”“孩子对环保法好奇,但传统说教听得懂、记不住”。这些调研收获,成为科普小课堂精准滴灌的依据,让知识传递更贴民心、更接地气。

  在本次“落实新环保法,共建绿色家园”生态法治课堂现场,“数智生态·法制赋能”团队借助PPT和环保小视频,围绕新环保法展开讲解。从“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切入,向参与的村民、学生阐释新环保法中与日常关联紧密的条文,比如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的界定与处罚,以及公民在生态保护里可履行的义务、享有的权利。志愿者们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像本地曾出现的违规排污、秸秆焚烧引发环境问题等,让抽象法律变得鲜活,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共建绿色家园,真正理解“从知法守法、践行环保小事做起”的现实含义。

  为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易懂,团队设计了“谁为污染买单”情景模拟环节:学生扮演企业主、环保执法人员和受损农户,在志愿者引导下还原“工厂排污致农田减产”的纠纷处理过程。针对青少年群体,团队特意准备了生活问答环节和小零食。这些互动设计,正是团队结合《环境保护法》中“公众参与”原则,精心打造的“寓教于乐”普法模式。

  课堂上,技术组同学展示了“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库”原型系统引来众人围观。只需输入“非法采矿”,系统便快速关联出相关法律条文、类似案例及判决结果——正是团队为基层执法人员专门开发的“法治助手”。“我们收集了新田县近5年的生态违法案例,让知识库更贴合本地需求。”技术组的同学介绍道。

  “落实新环保法,共建绿色家园。我们青少年能做什么呢?”志愿者唐玉斌抛出的问题就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结合前期在新田县调研收集的“放火烧山”“非法采砂”等典型案例,志愿者用动画短片还原案件场景,再对照《环境保护法》《刑法》相关条文,通俗讲解“焚烧秸秆可能面临罚款”“偷倒固废需承担刑事责任”等法律后果。

  谈及为何将技术融入科普,团队负责人表示:“‘数智生态’不是口号,而是要用数据和智能技术让法治服务触手可及。”。这种“技术+普法”的组合拳,让绿色理念从“知道”走向“做到”。志愿者们教孩子们制作的“环保行动清单”上,“随手关灯”“分类扔垃圾”“劝说家长绿色出行”等条目,正是《环境保护法》中“公民环保责任”的生动转化。“我要每天打卡,当真正的环保小卫士!”一位学生认真地说。

  此次科普小课堂是长沙理工大学“数智生态・法治赋能”项目的重要环节。指导老师夏卓群表示:“研究生实践就要扎根大地,用专业所长解决真问题,让生态法治的种子在基层发芽。”活动得到了新田县环保部门的肯定。“这样的科普让群众既懂法又会用法,为我们基层治理帮了大忙!”新田县环保局工作人员说。下一步,团队将根据课堂反馈完善知识库,并持续开展“生态法治进乡村”活动。

  在课程结束之后,孩子们举着“守护绿水青山”的海报与志愿者合影。这场跨越校园与乡村的科普之约,不仅播撒了法治与环保的种子,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用专业力量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

  “用数据编织绿色法网,用行动守护生态正义。”——团队主题恰是这群青年的生动写照。长沙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们以青春为笔,用实践为墨,将数智创新融入生态法治的土壤,用每一次调研、每一场宣讲、每一次交谈和每一行代码,为共建绿色家园播撒充满希望的种子,让积极守护生态环境的种子在基层大地生根发芽。

作者:易亭亭 肖玉玲 帅威 黎晶 来源:长沙理工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