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史韵”社会实践团队34名学生,在学院分团委书记陈小雨的带领下,前往綦江茶扬茶书院,寻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綦山奇茗茶艺”传承人徐露,开启了一场以“巴山綦岸”为主题的沉浸式非遗文化课堂。
(图为徐露老师与实践队合影。郑皓璇供图)
溯源:古道遗韵,根植巴蜀
徐露老师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开篇,引领同学们追溯綦江茶文化源流。从綦江茶艺起源传说、历史演变,到盐茶古道上马帮驼铃的商贸记忆,徐露老师将历史碎片串联成鲜活画卷。她强调,这条青石板古道不仅是贸易动脉,更是綦江茶走向世界的“历史名片”,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基因。
传承:技艺活化,融入生活
“白茶‘不揉不炒、纯天然萎凋’工艺,紫苏红茶融入中药材的创新,都是綦江茶工艺的活态传承。”为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徐露老师曾策划“茶香綦江”主题演出,推动茶艺与民俗融合;深入校园、社区,开展茶文化宣传课堂;携茶品亮相展会,拓宽传播渠道。现场陈列的醇厚红茶、素雅白茶、馥郁茉莉花茶,搭配印有古道图案的茶罐、手绘茶山的书签等文创,更是直观展现了茶文化的创新表达与多元活力。
(图为徐露老师为实践队授课。郑皓璇供图)
体验:技艺之美,茶理之悟
徐露老师现场演绎传统泡茶技艺,将过程喻为“与自然的对话”,强调每一个动作都需精准把握分寸。温杯烫盏的专注、投茶量的精妙、注水时“高冲低斟”的力道变化,行云流水间尽显“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随后,同学们在徐露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泡茶技艺,在反复调整水温、掌控出汤时间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切体会到“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蕴藏大学问”的人生智慧。
(图为实践队成员给徐露老师奉茶。郑皓璇供图)
对话:青年力量,活化传承
访谈环节,徐露老师分享自己与茶的不解之缘:“我是被茶香泡大的,祖辈种茶、开茶馆的记忆深植于心。”面对传播挑战,她坦言许多人仍对茶文化抱有刻板印象,忽略了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结。徐露老师强调:“茶文化并非高不可攀的仪式,而是融入‘柴米油盐姜醋茶’的日常。它既可以是自制的无添加奶茶,亦可以是随手冲泡的寻常茶包。”她特别寄语青年学子:“你们是传播的‘活水’,可从组织特色茶会、品茗养心活动、推动文创设计入手,促成传统茶道与年轻生活方式的创新融合。”
(图为实践队成员对徐露老师开展访谈。郑芳宇供图)
此次探访,徐露老师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堂融合非遗技艺、生活礼仪与人生哲思的思政课。“史韵”团队成员深受启迪,深切体悟到“茶非止于饮品,实为蕴藏于生活的文化密码”。未来,同学们将秉承徐露老师之嘱托,以青春视角解码茶文化,探索传播新路径,助力非遗薪火在新时代焕发恒久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