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探幽访屯堡,非遗拓界寻古韵
——“岐黄探幽·非遗拓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屯堡文化作为明朝军屯遗存的独特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原文化与地方特色融合的历史密码,其水利智慧、建筑艺术、民俗非遗等蕴含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多元价值。然而,当下存在文化挖掘深度不足、年轻群体认知度低、传承面临断代风险等问题,对其开展调研实践,既能守护历史根脉,也为非遗活化、乡村文旅发展提供思路,具有传承文化基因与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2025年7月12日,“岐黄探幽 非遗拓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鲍家屯、云峰屯堡,以“对接+学习+考察+交流”模式,开启“实地走访+深度调研”的文化解码之旅:
• 鲍家屯:水利与田园的历史对话
抵达鲍家屯后,团队联动村委会,从历史背景切入,系统梳理村落水利工程。作为明朝军屯典型,其“鱼嘴”分流、沟渠纵横的水利设计,实现饮水、灌溉、防洪多功能,六百年持续赋能村落发展。工作人员结合古地图、族谱,解密“军事防御思维融入水利建设”的历史演变,呈现“军屯为民屯”脉络。
实地考察中,团队聚焦田园布局,记录“军事防御格局+水流走向”的连片稻田,见证“山水—田园—村寨”生态;借特色松糕品尝契机,与制作者交流,挖掘其在节庆民俗中的地位,解码饮食工艺对中原文化的坚守。
• 云峰屯堡:建筑与非遗的立体挖掘
下午探访云峰屯堡,团队沿石阶登顶,调研石砌建筑——墙厚三尺兼顾居住与防御,窗棂、门楣保留中原风格,街巷绘画墙以地戏、农事为主题,成为“活态史书”。村委会工作人员详解建筑细节,诠释屯堡人“守传统、适环境”的生存智慧。
基于天龙屯堡认知基础,团队聚焦地戏文化,走访博物馆梳理历史渊源。地戏的作为纪念英烈、祈求平安的仪式性表演,其面具纹饰(红脸表忠义、黑脸表勇猛)、表演程式均承载着特定文化寓意。博物馆内陈列的老农具、生活器物,进一步补充了屯堡人的生产生活图景。同时,借青椒鸡火锅体验“就地取材”哲学,记录独特俚语、凤阳汉装传承,印证“怀乡又独立”的文化特质。
全程中,团队在老师指导下分工协同:专人负责建筑拍摄记录,专人访谈手艺人与村民,专人整理地戏资料,保障调研有序;傍晚与村民深度交流,采集文化传承看法并合影,留存珍贵素材。
经鲍家屯、云峰屯堡之行,团队突破“单一历史遗存”认知,明晰屯堡文化是融合水利智慧、建筑艺术、民俗风情、非遗技艺的活态系统:从鲍家屯水脉到云峰地戏,从松糕甜香到青椒鸡鲜辣,从“耕读传家”匾额到“守规矩、护根基”民谚,处处彰显“坚守中适应、适应中传承”的文化韧性,为后续研究积累丰富一手素材与认知框架。
下一步,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资料,重点聚焦“屯堡文化当代传承路径”,挖掘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点,以青年视角输出实践成果,持续深化“岐黄探幽 非遗拓界”探索,助力屯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同类文化遗存的传承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样本。聚焦传承路径,延续文化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