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寻红色足迹忆峥嵘岁月”实践队踏入小岗村,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大道与楼房之间,一座展馆静静矗立——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这里藏着从脱贫到振兴的精神密钥。
展馆内以“融入小岗—谋划小岗—发展小岗—情系小岗—奉献小岗”五个板块铺展叙事。
“融入小岗”展区,玻璃柜里陈列着沈浩刚到村时的工作日志,泛黄的纸页上写着:“2004年2月10日,初到小岗,村民隔着门缝看我,像看外乡人。”队员们看着复刻件,想象着这位省城来的干部如何一步步走进村民心里。“沈书记在小岗近六年,在家时间不足100天。”实践队成员看见这句话,展厅陷入沉默。墙上的日历模型定格在2009年11月6日——沈浩倒在工作岗位的那一天,旁边是他的行车记录:六年里私车公用跑了20多万公里,油费单据塞满了整个抽屉。“招商引资时,他带着企业老板蹲在田埂上吃盒饭。”“修村路时,他天天泡在工地,鞋底磨穿了三双。”展区播放的村民采访视频里,白发老人抹着眼泪回忆。
最震撼人心的展区,莫过于三面“红手印墙”,2006年、2009年,小岗村村民两次按下红手印挽留沈浩续任村官;第三次红手印,则是在他去世后,村民们请求将他安葬在小岗村。“按手印那天,70多岁的严立江老人跪着按下指印,说‘沈书记不能走’。”玻璃柜里,沈浩的手机还保持着锁屏状态——屏幕上是他女儿的照片,背面贴着字条:“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这个永远没能兑现的回家约定,让在场所有人湿了眼眶。
走时,微热的夏风吹到馆内石头上的“人民好书记”五个字,也吹动着不远处正在拔节的麦穗——那些在展馆里触摸到的精神温度,正化作田野里蓬勃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