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电(通讯员史天姿王泓森)为赋能乡村文旅发展,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星火筑梦·乡旅共荣”暑期社会实践队对星火村开展深度空间调研。实践队综合运用航拍测绘、实地踏勘等手段,精准把握村庄空间格局与资源禀赋,为后续文创设计以及墙绘规划提供坚实支撑。
7月14日上午,实践队员首先协同村委工作人员,运用无人机技术对星火村进行了航拍测绘。通过对航拍影像的深入解析,初步掌握了村庄的空间形态特征:星火村整体呈现紧凑型聚落格局,规模相对较小。其居住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主要住宅沿环山公路呈线性集聚,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居住带。生产空间(农田)则相对分散,分布于村庄外围边缘地带。村庄整体生态本底优越,四周群山环抱,植被覆盖率高,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景观格局。

星火村局部空间布局(通讯员朱格格供图)
星火村作为典型的山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是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该公路呈显著的S形走向,坡度大、弯道急、平均海拔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性存在天然制约。
村内道路系统方面,内部小路虽然密度较高、连通性尚可,形成了适应地形的有机网络,但路径走向较为曲折复杂。对于初访的游客而言,可能存在辨识困难、方向感易迷失的问题。未来在考虑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时,有必要对内部路网进行梳理优化,改善其导向性和用户体验。

盘山公路蜿蜒而上(通讯员朱格格供图)
在掌握村庄整体情况后,实践队员再次深入现场,对火龙庙开展了补充性测绘工作。通过拍摄全景照片、记录空间要素,重点把握了庙宇的现存空间格局、建筑形态与场地关系,为后续改造设计厘清了现实约束条件并锚定了优化方向。
随后,实践队员在星火村文旅负责人王敏及其他村委干部带领下,实地考察了当地一处观音庙及其周边环境。应村委要求,同步启动了对该节点的测绘调研工作。经初步观察发现,观音庙现状堪忧:建筑本体年久失修,内部空间被杂物占用,基础设施严重老化,风貌与功能亟待提升,其活化利用具有迫切性。实践队员将基于调研结果,与村委共同探讨更新策略,提供契合实际的设计思路。

实践队员对观音庙进行测绘(通讯员龙祉怡供图)
在深入星火村调研的基础上,实践团于下午聚焦“乡土元素活化”与“乡村美育实践”,围绕金星土鸡、苦丁茶、梅子等特色资源,密集开展了文创设计头脑风暴与墙绘行动安排。团队成员将金星土鸡的活力、苦丁茶的底蕴、梅子的甜蜜转化为设计灵感,探讨出涵盖Q版土鸡IP形象、融合星火山水意境的苦丁茶包装设计和元素书签、印有星火村风光的帆布袋及冰箱贴等方向的初步方案。随即,团队将文创构思无缝对接至“艺术点亮乡村”墙绘行动,实地考察后确定以“金鸡活力”、“茶韵悠长”、“稻浪翻涌”为“星火物语”核心主题。团队迅速完成草图构思、色彩定调及分工,物资整备就绪,只待次日将创意挥洒于墙上。

实践队员文创设计成果(通讯员龙祉怡供图)
通过对星火村空间形态、交通脉络及关键节点(火龙庙、观音庙)的系统性测绘与分析,实践队不仅精准掌握了村庄的空间形态与发展制约,也为后续文创设计、墙绘规划以及重要庙宇的活化更新方案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调研成果将直接服务于星火村乡旅共荣的发展目标,助力其空间品质提升与文化价值彰显。实践队将继续深化与村委的合作,推动设计方案落地生根,以专业力量赋能乡村
焕新。
供稿:史天姿王泓森
供图:朱格格龙祉怡
审核:王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