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丞)7月12日,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钢魂铸梦”暑期实践团代表一行走进波光霞影社区,与罗爷爷等三位武钢退休工人展开深入交流,探寻钢铁精神的传承脉络。
罗爷爷1981年踏入武钢大门,一干就是三十年。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环境,他感慨道:“过去的车间环境跟现在比差远了,灰尘大,连高炉温度都要通过观察铁水颜色凭借经验来判断。”现在的车 间大部分都是机器作业,工作人员只需要看电脑屏幕就可以完成对高炉内温度的判断,还有皮带机上料以及多种程序的设定,大大节省了人力。他还寄语青年:“现在的你们,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要抓紧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还要活到老,学到老。”听着罗爷爷的讲述,实践团成员快速在手中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他关于车间环境与高炉作业的细节。

坐在罗爷爷旁边,同为武钢退休工人的卢爷爷也跟实践团分享起了他在武钢的的经历,他从1970年起便进入了武钢,一开始被分配到了武钢最有名的一号高炉,后面几年开始负责材料物资供应。讲到这里,卢爷爷露出了自豪的表情。他对实践团嘱咐到,材料这一行业大有可为,前景广阔,钢铁材料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卢爷爷的妻子罗奶奶也在武钢的后勤部门工作了二十余年,她补充道:“当时的工作累但是幸福着,是科学技术进步带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你们新一代人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未来还是要靠你们。”
实践团成员们对三位老人表示了敬意和感谢。实践团代表彭一凡说道:“三位老人不仅是武钢的老一辈工人代表,更是新时代青年的榜样。您们的经历和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一定会继承这一份无私的奉献精神,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国家的材料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访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三位老人合影留念。实践团带队教师宋永娟总结道:“此次采访活动,激发了实践团成员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热情和信心,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学习理论知识,并将它们应用到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