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千年传承碰撞青春活力,非遗剪纸绽放时代光芒

发布时间:2025-07-1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6月30日至7月1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纸述乡情”发展成就实践团围绕“界首剪纸非遗传承”这一主题,前往阜阳界首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旨在借助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对界首剪纸文化的认知程度与剪纸的历史。
当实践团来到界首市田营镇,这里的居民的热情欢迎与成员们的青春洋溢相互呼应,调研活动顺利开展。团队成员通过采访的方式了解当地居民们对剪纸的评价。在这个非遗文化氛围浓厚的小镇,老一辈人在逢年过节都会自己动手剪窗花,但年轻一辈却更倾向于购买工业机器生产出来的手工艺品。随着工业技艺的不断发展,机器的精密度越来越高,机器剪的手工艺品也越来越精美。“可机器剪出来的剪纸真的有灵魂吗?”团队成员不禁发问。老一辈人手中的剪刀是他们这些手艺人想象力的展现工具,剪出的窗花饱含对家人、对朋友、对购买纸花的顾客的祝福,这些是只会循规守矩的机器所没有的。政府相关部门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正通过加大剪纸文化的宣传,开设专门的剪纸课程去培养新一代的非遗传承力量。实践团这次以非遗文化保护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为了以大学生的视角,向外界展示非遗剪纸的魅力,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次日,实践团来到了安徽省界首市文化馆,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文化学习之旅。馆内的陈设古朴雅致,每一件艺术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等待着参观者发掘。年画、刺绣、彩陶…… 传承人将想象力与创造力投射于现实中,也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给参观者。馆内的非遗剪纸传承人刘广军老师作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介绍这一件件寄托着创作者的想象力的艺术品。刘老师对每样展品都如数家珍,在他细致的讲解中,成员们感受到了他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以及培养非遗文化传承新生力量的重要性。

随后,刘老师展示了非遗剪纸的技艺。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红纸在指尖翻飞,与剪刀开合间发出的 “嚓嚓” 声响,构成一场指尖的舞蹈。只需几分钟,一只只蝴蝶便落于刘老师手中,轻风拂过,手中蝴蝶好似欲跃欲飞。惊叹于这高超的技艺,刘老师便提出要指导成员们尝试剪纸。在无数次的失败后,一只只略显粗糙的蝴蝶便出现在成员们的手上,成功后的成就感不仅让实践团感受到了非遗剪纸的魅力,还解到了支持非遗文化传承者不断走下去的动力。当实践团对刘老师进行采访时,刘老师提到希望青年大学生能通过新媒体传播及短视频来传播非遗文化,吸引更多对此感兴趣的年轻人加入这个非遗传承大家庭。
红纸一张,剪刀一把,集千年智慧,化如今非遗文化瑰宝。传承人的坚守与匠心,定会让非遗在新时代的泥土中扎根成长。
后面,实践团又前往了砖集镇刘广军剪纸艺术工作室及砖集镇中学手工教室。这里,收藏了许多其他著名剪纸老师的作品,在刘广军老师的介绍下,成员们认识了不同的剪纸艺术家,并了解了工业剪纸与手工剪纸细节处理上的不同。
这时,刘老师拿出了他的得意之作——绒布云肩,这件融入了剪纸元素的服饰作品,体现出了创作者的想象力,也让非遗文化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而在随后的参观中,砖集镇中学手工教室中的学生的作品更体现出非遗传承正焕发新活力,这些充满童真的作品是非遗传承新鲜血液注入的最好写照。

此次探访丰富了成员们对剪纸的理论的理解,更展示了非遗文化的温度与活力。非遗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遗传承是保护非遗的重要一环,唯有让非遗走出去,才能让非遗不断走下去。
 
作者:韩毅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千年传承碰撞青春活力,非遗剪纸绽放时代光芒
  • 安徽理工大学三下乡:重走革命路,再寻燎原火
  • 湖大学子走进汪营镇人大会议,感悟基层民主力量
  • 乡音萦绕大泽湖:青春学子探索保护方言新路径
  • 科技交通探寻新岗位——合肥工业大学实践团走进应急抢险基地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