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黄河岸边话水利 健康乡野惠民生

发布时间:2025-07-1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黄河岸边话水利   健康乡野惠民生

黄河岸边的水利课堂:当大国水器遇见乡土课堂,用健康养分浸润乡间小巷

  6月29日清晨,官庄村高中教室里,“健康中国” 主题展板旁,郑州大学学生杜泽乾正用动画演示健康体重的重要性。“同学们看,保持健康体重就像给身体筑牢‘防护盾’,能降低慢性病风险 。”他指着 PPT 上的身体代谢模型讲解时,后排的王同学突然举手:“学长,怎么才算健康体重呀,是看体重秤数字吗?” 这场以 “科学管理健康体重” 为主题的宣讲,吸引了班里 30 余名同学,实践队还特意准备了 BMI 计算卡片,让大家通过填写身高体重,现场算出数值,直观理解 “健康体重定义” 的测算逻辑 。

  在健康体重管理宣讲后,实践队趁热打铁,为同学们播放水利科普视频。视频开场,镜头从黄河源头缓缓推进,展现河流奔腾汇入大海的壮阔,当画面切换到小浪底水利枢纽,巨大的水坝横跨河面,水流从泄洪口喷涌而出时,教室里响起一阵惊叹。郑州大学水利专业学生杜泽乾同步讲解:“这就是小浪底,它就像黄河的‘调节器’,能防洪、减淤,守护沿岸安全。”

  播放中,视频用动画拆解大坝结构,从防渗层到溢洪道,清晰展示水利工程如何 “驯服” 滔滔河水。后排的李同学眼睛紧盯屏幕,看完后举手提问:“学长,大坝用的啥材料,能扛住这么大的水压力?”实践队准备充分,杜泽乾结合视频里的工程细节,解释了混凝土防渗墙、高强度钢材的作用,还延伸介绍中国水利工程的先进技术,让同学们对 “大国水器”有了更深认知。

  这场水利科普,把课本外的水利世界搬上屏幕,30 余名高中生跟着视频 “遍历” 黄河水利工程,在惊叹与提问中,埋下探索水利科学的种子,也让黄河保护、水利智慧的理念,悄然融入青春求知的课堂。



(图为实践队为高中生做健康专题讲座。康诗涵 供图)

健康服务进农家:从问卷调研到急救实操

  6月30日午后,实践队分成两组开展民生调查。负责健康板块的康诗涵带着简易问卷走访农户,问卷设计聚焦夏季防暑和常见病症处理,诸如 “高温天是否会饮用淡盐水”“被晒伤后如何处理” 等贴近农民生活的问题。"大婶,您平时头晕会吃什么药?" 在张奶奶家,她蹲在院子里记录答案,发现多数老年人习惯用土方处理伤口。这种发现促使团队调整健康讲座内容。7 月 5 日的讲座现场,熊良瑜举着碘伏和纱布演示包扎技巧,特意放慢动作重复讲解。实践队还制作了图文版《夏季健康手册》,在手册末页手绘了村卫生室位置示意图,方便老人查找。

沿黄公路上的生态课堂:青年学子解码黄河之美

  6月30日傍晚,郑州大学 “豫见官庄” 实践队沿三门峡陕州段沿黄公路开展生态考察。当队员们站在观景台远眺,黄河水在铅灰色的云层下翻涌着青灰色的浪,风掠过河面时掀起细碎的银鳞,远处滩涂与天空的边界被雨雾揉成一片朦胧的灰白。岸边的芦苇丛随风摇曳,远处滩涂上不时掠过几只白鹭。水利类专业学生高婧璐蹲在河岸边,用矿泉水瓶采集水样:“看这水质,比从前清澈多了。” 她指着水中隐约可见的石子,向同行队员展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成效。

  在公路旁的生态科普牌前,队员们,纷纷拿出笔记本和相机记录下沿黄公路两侧的生态新貌:护坡上新栽的柳树抽出新芽,防浪林带里的刺槐长得齐腰高,就连公路护栏上都挂着 “保护候鸟栖息地” 的警示牌。行至一处河湾时,偶遇正在巡河的当地护河员王大叔。“现在可不敢往河里扔垃圾,” 他指着岸边的智能垃圾桶解释,“这垃圾桶会自动称重报警,哪个河段出问题都能查到。” 队员们跟着王大叔走了段河堤,发现每隔百米就有太阳能监控设备,镜头正对着河面缓缓转动。队员熊良瑜在日志里写道:“沿黄公路不仅是景观道,更是一条流动的生态教科书,每公里都写着黄河保护的‘现代答案’。”

  离开时,雨幕将河面织成青灰色的绸,与连绵的雨脚融成一滩化不开的墨色,队员们在公路里程碑前合影。更远处,新建的生态栈道如一条银链,正沿着河势向暮色中延伸。



(图为黄河三门峡段:大桥横跨,展现生态与交通融合新貌。陈阳 供图)

观三家村发展视频学经验 于官庄村实践焕传统

  7月1日清晨,实践团队在官庄村村委会议室观看三家村乡村振兴发展视频,从中汲取特色产业与文化传承经验,并结合官庄村实际开展传统纸浆画制作活动,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
 
  在特产包装与销售渠道拓展部分,视频展示了三家村将简易塑料袋包装的土特产升级为融入文化元素的精致包装,并通过电商等新媒体平台打开市场的过程。这让团队成员联想到官庄村的香菇产业,计划后续走访官庄村香菇作坊时,重点调研其包装与销售情况,借鉴三家村经验进行优化。
 
  随后,团队成员开展了纸浆画制作活动。队员们围坐在长桌前,小心翼翼地将彩色纸浆填入雕刻有官庄村村景图案的木板中,“三家村通过挖掘传统手工艺实现了产业振兴,我们制作纸浆画不仅是传承传统技艺,更要思考如何让它成为官庄村的文化名片。” 队长高婧璐总结道。队员们表示,接下来会深入挖掘官庄村的纸浆画、竹编等传统工艺,借鉴三家村经验,探索将其与现代文创产品结合的可能性,为官庄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



(图为实践队在社区中心制作纸浆画。 陈阳 供图)

农田里的产学研:镰刀与数据记录的劳作叙事

  7月2日清晨,队员们下田劳作。七月烈日灼地,队员们站在田埂上,拎桶握瓢,悉心浇菜苗。汗珠滚落浸润泥土,微风拂过,菜苗轻摇。在随后的农户访谈中,团队发现 10 户受访家庭里,8 户存在销售渠道单一问题。"香菇主要卖给镇上商贩,价格被压得低。" 种植户陈阿姨的话让队员们意识到,除了记录种植结构,更需探索产销方案。于是他们用手机拍摄香菇采摘过程,打算制作成短视频交给村委会,尝试通过新媒体拓宽销路。



(图为队员给田地松土。陈阳 供图)

三门峡大坝研学行:触摸黄河水利的千年智慧与现代力量

  7月3日上午,实践队来到三门峡大坝景区,站在坝顶远眺,黄河水流经 18 孔泄洪道时激起白色浪花,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队员杜泽乾指着坝体上的水位刻度介绍:“大坝建成于 1960 年,如今仍是黄河中下游防洪的关键工程,汛期可调控流量至每秒 3000 立方米以下。”
 
  当谈及大坝对生态的影响时,他们看向坝体两侧的鱼道:“2018 年改造时增设了仿自然通道,去年监测到 12 种鱼类洄游,比改造前增加 7 种。” 这些经历让队员熊良瑜联想到官庄村旁的黄河支流:“小型水利设施也需兼顾防洪与生态保护。”
 
  最震撼的场景出现在观景台 —— 汛期刚过的河道里,露出大片新淤积的滩涂,远处的防浪林带整齐排列,正呼应着林里整齐矗立着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铮铮誓言。“大坝建成后,下游河床平均抬高速度从每年 10 厘米降至 2 厘米。” 讲解员展开卫星对比图,1960 年的荒芜滩涂已变成如今的良田。杜泽乾拿出官庄村地形图对照:“三门峡大坝的‘蓄清排浑’技术,或许能为当地农田灌溉提供借鉴。”
 
  返程时,队员们在纪念石前合影。石上 “根治黄河” 四个红字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见,正如实践队笔记本上记下的感悟:“水利工程从来不是简单的拦截,而是与河流共生的智慧。”这次研学让专业知识从课本走向实景,也为后续为官庄村设计水利科普方案积累了第一手素材。



(图为黄河三门峡大坝水利枢纽。陈阳 供图)
 
  夕阳西下时,队员们站在官庄村的老槐树下,望着远处黄河支流的粼粼波光。手中的实践报告还在完善,但那些在田间地头、课堂工坊里萌发的思考 —— 如何让水利智慧滋养乡土,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让健康理念扎根民心 —— 早已超越了纸面的重量。正如三门峡大坝的每一块混凝土都承载着治黄初心,这段实践的每一步足迹,都在书写青年与乡村共同成长的答案:振兴之路,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奔赴与共生。(通讯员 陈阳)


(图为实践队在沿黄公路边合影。高婧璐 供图)
 
作者:陈阳 来源:郑州大学“豫见官庄 青创未来”乡村振兴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情暖桑榆护乡行,青春践行使命担当
  • 我们是一支由13名同学组成的,怀揣着责任与热爱的三下乡团队,以“关爱·守护·行动”为核心理念,聚焦社会公益实践,致力于在基层传递
  • 07-16
  • 追寻先人脚步,继承“沈浩精神”——巢湖学院三下乡学子赴陈列馆,学习先进事迹
  • 红韵传薪育美德 校地携手启新智——成都工业学院团队深耕德育实践双课堂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