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拂乡野 芳华润童心
——张武村的青春实践与教育诗行
七月的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张武村,清风掠过稻田,蝉鸣漫过篱笆,一缕青春的气息顺着村道漫入村委会的教室。河南理工大学“青耘乡村・语润芳华”基层服务践行团的到来,为这个国家级脱贫村的夏日铺就了别样的底色:拼音卡片在课桌上拼出乡音的韵律,英语单词与田间作物撞个满怀,毛笔尖的墨香晕染着传统文化的温度,红色的歌声里生长着信仰的嫩芽。这场与乡村的夏日之约,正以语言为笔、文化为墨,在教育振兴的长卷上写下动人的青春注脚。
一、语言为桥:让乡音与世界温柔相拥
语言是打开认知之门的钥匙,在张武村的教室里,这把钥匙被赋予了乡土的温度。普通话教学从不是机械的发音训练,而是一场与乡村生活的对话。志愿者们将拼音字母绘在玉米、大豆的图案上,“绕口令擂台”里藏着“张武村的小河唱着歌”的乡野意境,“音标寻宝” 游戏让孩子们在寻找声母韵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将标准发音刻进心里。AI语音采集系统成了沉默的伙伴,孩子们朗读的《乡村的早晨》被细细分析,志愿者再逐字纠正声调——当孩子们能用普通话清晰讲述“村口老槐树的故事”,当《推普手册》成为家长田间劳作的“口袋书”,当“每日古诗词”的朗读声从灶台边升起,乡村的语言生态正在悄然蜕变,那些曾因方言隔阂造成的壁垒,正被青春的热忱慢慢消融。
英语学习则在泥土芬芳中焕发活力。张武村的菜园里,茄子紫得发亮,红薯埋在土里蓄势生长,黄瓜挂在藤蔓上迎风轻晃,这些熟悉的作物成了英语课堂最好的教具。“看,这是eggplant,就像咱菜园里紫莹莹的茄子”“这是sweetpotato,埋在土里的红薯就是它”,志愿者举起手绘的单词卡,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立刻指着窗外的菜园连连点头。“农贸市场”的角色扮演中,孩子们挎着小篮子,用“howmuch”询问“黄瓜的价格”,用“thankyou”回应“找零”,课本上陌生的字母突然变成了生活里能用的工具。英语儿歌手势舞的旋律飘出教室,孩子们摆动的手臂间,“sun”是头顶的烈日“field”是眼前的稻田——当知识与乡土相连,兴趣便如藤蔓般疯长,而这些用英语拼出“village”的孩子,早已悄悄推开了望向世界的窗。

图为志愿者教孩子们唱英文歌环节 李新禹摄
二、文脉扎根:让红色基因与墨香共筑精神家园
文化的根脉,藏在语言里,更融在血脉中。在张武村的夏日课堂,红色的种子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生长。“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声响起时,孩子们挺直的腰杆像田埂上的白杨;“二十大金句拼图”前,小小的手掌将“共同富裕”四个字拼贴完整,志愿者用村民熟悉的方言俗语解读其中深意;《王二小》配音现场,稚嫩的嗓音演绎着小英雄的勇敢无畏,红色的记忆便在模仿与共情中慢慢沉淀。志愿者们将红色故事用普通话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坚守与奉献的情节,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崇尚英雄的种子,让“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乡土大地扎下新的根须。
毛笔书法的墨香里,藏着传统文化的密码。“墨香童趣”工作坊中,宣纸上的横平竖直被赋予了乡村的注解:“这一横要像村头的路,稳稳当当;这一竖要像田里的玉米,直直挺立”。志愿者握着孩子们的手,在浓淡干湿间感受汉字的力量,当“张武村”“中国”等字样在纸上渐渐清晰,笔尖的墨不仅晕染了宣纸,更在孩子们心中刻下文化的认同。那些曾在老辈人手中流传的笔墨技艺,如今在新一代的指尖重生,非遗的火种便在这一笔一画中,从过去传到未来。

图为“墨香童趣”毛笔书法成果合影环节 郭鑫浩摄
三、守护成长:让安全防线与青春关怀共筑安心家园
安全是成长的底色,在张武村的教室里,这份守护被拆解成细致的知识。防溺水教育没有花哨的形式,只有实打实的教学:志愿者们一遍遍演示“呼救—找工具—报警”的应急流程,在模拟训练中强调“绝不私自下水”的底线;防诈骗知识则融入日常场景,“陌生电话说中奖,都是骗局”“养老金要守好,不贪小便宜”,这些带着乡音的叮嘱,被孩子们记在心里,写在测试卷上——100%的通过率,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安全意识真正走进乡村的证明。
“银龄结对”的温暖在午后蔓延,志愿者们坐在老人身边,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用普通话录成有声档案,那些关于农具、老照片的记忆,便在双语记录中得以留存。而“1+1成长结对”里,每名志愿者牵着2-3名留守儿童的手,在“绘画疗愈”中听他们说出心事,在团队游戏中帮他们找回自信——当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陪伴,乡村的每个角落便都充满了安心的力量。

图为志愿者陪老人唠家常环节 阮黎杰摄
短暂的实践如夏花短暂,却在张武村播下了长久的种子。那些学会用普通话讲述家乡的孩子,那些能用英语拼出梦想的少年,那些在墨香中触摸传统的身影,早已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青耘乡村・语润芳华”的意义,从来不止于一次暑期实践:它是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回应乡村需求的责任担当,是教育公平在基层落地生根的具体实践,更是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鲜活样本。
从张武村的教室望向远方,无数青年正像这支实践团一样,带着知识与热忱扎根大地。他们懂得,乡村的振兴不仅需要产业的兴旺,更需要语言的畅通、文化的唤醒、心灵的守护。当青春的力量与乡村的期盼相遇,当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个角落,那些在夏日里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生长成支撑民族复兴的参天大树。而这个与张武村的夏日之约,早已在时光里刻下答案:青春的耕耘,从来都是写给祖国大地最动人的诗。

图为家长小孩志愿者合影环节 燕翼翔摄